徐慶 高晧 趙煜
一、積極探索教學方式,優化德育課堂模式
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使得師生之間的信息、身份的差距越來越小,教和學也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平臺。傳統師生固定角色分配的局面已經被完全打破,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已經悄然成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常態。
“互聯網+”對教學的改變遠不止傳統課堂中師生角色的分配,它對于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革命也是史無前例的。首先,互聯網內存在的海量教學資源完勝了傳統德育教學憑借書本與教師的教學經驗,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教學內容,成為提高教學成果的有力保障。其次,在智能手機普及化的今天,利用各類社交平臺,師生之間完全可以實現實時的點對點或者一對多的信息交流。徹底改變以往德育只停留在課堂、只停留在校園內教學模式,也為未來德育工作的差異化、個性化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最后,“互聯網+”為德育課堂的實踐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持,可以使中職德育課堂不局限于學校,積極連通校內外有關單位,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實現價值的平臺,在實踐中完成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
二、師生共同學習,改善師生交流空間
借助互聯網具有較高開放性的特點,可以讓師生真正打破時空桎梏完成教學過程,同時還能對教學空間有很大程度的延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使師生使用互聯網接觸更優質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成果,完成共同學習的過程。借助互聯網平臺,中職德育教師能夠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引導學生不被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影響,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這樣相輔相成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善用互聯網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擴充,也對教師團隊跟上時代節奏、了解學生思想動態、促進師生共同發展起到積極影響。
三、正視互聯網教學風險,敢于開發先進的德育教學資源
中職德育教師不僅要注重自己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言行舉止,更要重視自己在互聯網上的行為規范。因為德育課程自身具有鮮明的政治特性,一旦德育教師在網上發表了立場不堅定、是非不分明的觀點,很容易陷入輿論的風口浪尖,對學生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德育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依法規范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的同時,也應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與網絡生活素質修養,積極接受來自社會各界以及學生的廣泛監督,為學生的德育工作樹立良好的榜樣。
相比于互聯網豐富的教學資源來說,德育課程的傳統教材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就需要中職德育教師敢于利用互聯網平臺對教學資源進行二次開發與擴充。中職德育教師在開發教學資源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敢于創新,積極引進社會熱點及新鮮事物,自身能對這些事件有正確的理解和評判,從而將其轉變為教學資源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要嚴把教學資源的政治思想準確性,尤其是對黨和國家在各個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動態、新論斷要做到徹底了解和正確解讀,積極對學生展開正面的輿論引導和教學導向,避免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斷章取義、迷失自我。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時代,中職德育正在進行全方位的優化與改變,不論是教學思想、教學方法還是教學內容都在面臨互聯網帶來的挑戰與機遇,而德育教學又是教師幫助學生立德樹人的重要渠道。因此,中職德育教師更要順勢而為,適應時代變化,積極學習新興技術,接納新的教學理念,從而完成向“互聯網+”的德育課堂過渡,從根本上提升德育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談國忠.借勢“互聯網+”時代,打造中職德育課堂新生態[J].作文成功之路,2017(11):78.
[2]楊 翠.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德育教育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7(2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