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女性角色對男權的反抗,主要包含反抗的原因、表現、結果等幾個方面。雖然小說中的女性人物的反抗對女性主義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自身及社會環境的制約,這種反抗是不徹底的,并不能徹底改變女性的社會地位。
【關鍵詞】《了不起的蓋茨比》;女性主義;反抗
【作者簡介】馬曉君(1993- ),女,漢族,河北邢臺人,天津師范大學研究生。
《了不起的蓋茨比》再現了美國20世紀“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揭示了一戰后“美國夢”的虛幻。小說塑造了諸多新女性形象。她們一改傳統觀念中“家庭天使”的形象,試圖與傳統的男權社會分庭抗禮。新女性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女權運動的發展,但是,由于社會環境的限制和自身的種種不足,文中新女性的反抗行動大都以失敗告終。小說中的新女性代表大致可以分為以黛西為代表的上層社會新女性、以喬丹為代表的中產階級新女性和以茉特爾為代表的下層社會新女性。本文擬通過分析小說中新女性們反抗男權的原因、表現、結果幾個方面,來綜合看待小說中女性角色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了不起的蓋茨比》寫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這場紛亂的世界大戰中,美國強化了其經濟地位。在戰爭中,美國男子大都奔赴戰場,這時女性便獲得了參加工作的機會,使得她們獲得了一定的經濟自主權,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其女性意識。戰后兩年,即1920年,美國女性爭取到了選舉權。
一戰結束后至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前是美國歷史上一段經濟繁榮期。但是,受到戰爭的影響,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美國人的信仰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清教徒式的道德觀被人們拋棄,享樂主義的盛行。人們在戰爭后迷惘,在物欲里放縱,出現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垮掉的一代”。新女性們變得更加開放。經濟的發展促使美國新女性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女權意識更加強烈,她們更加敢于挑戰傳統男權給她們帶來的桎梏。
作為上層社會新女性代表的黛西,她對于男權的反抗主要體現在對原生家庭的抗爭和對丈夫湯姆的反擊上。黛西為了去給蓋茨比送行,公然與以男權為代表的家庭作對,好幾個星期不和家人說話。而后,黛西在壓力下被迫嫁給湯姆,卻在婚禮前夕憤然悔婚。然而,倔強的黛西最終也不得不嫁給湯姆,她最后的妥協也許是來自父權家庭的壓力。婚后,黛西在丈夫面前公開贊揚蓋茨比并向蓋茨比表達愛意,在進城時要求與蓋茨比同車,并在賓館以命令的口吻要求湯姆要冰和打開威士忌,更是直言湯姆讓人惡心。黛西與蓋茨比的舊情復燃不管是真愛還是只是對丈夫不忠的報復,都表現出黛西對以丈夫為代表的男權的反抗。
喬丹作為中產階級新女性的代表,她對男權的反抗主要體現在她對待男性的態度上。喬丹在生活中處處對男性流露出高傲的態度。在湯姆面前,她不卑不亢;在蓋茨比面前,她應對從容;面對追求她的男大學生,她不理不睬,即使面對她中意的尼克,她也是一副驕傲的樣子。作者每次對于喬丹的描寫都是她昂著頭,下巴微抬的樣態。即使最后尼克選擇了與喬丹分手,喬丹反而告訴尼克自己已訂婚。不管這句話是真是假,喬丹維護了自己的尊嚴,表現了喬丹對于男權社會的蔑視。
相較于前兩位,茉特爾是出身最為貧苦的一個,但同時又是對男權打擊最深的一位新女性代表。茉特爾背叛了丈夫威爾遜,做了湯姆的情人。然而,威爾遜也是通過欺騙的手段才使茉特爾嫁給他,他們的婚姻本就建立在謊言之上,茉特爾也是這段婚姻的受害者。當然,茉特爾婚內出軌是不道德的,但是她敢于反抗不幸地婚姻,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也是女性精神獨立的一種表現。
由于作者菲茨杰拉德本身就是傳統男權的擁護者。因此,小說中新女性對抗男權的行動都以失敗而告終。
面對丈夫的不忠,黛西始終保持放縱的態度,并沒有選擇與丈夫離婚,反而只是一直搬家來逃避風言風語。她最終選擇了回歸家庭。無論黛西最后是否只是因為金錢和地位而拋棄蓋茨比,她在這場與湯姆的較量中都是失敗的,她不敢與能給她帶來財富和地位的湯姆徹底決裂。
喬丹對男權社會的反抗同樣是不徹底的。作為黛西的閨蜜,喬丹不敢批判湯姆對黛西的不忠,也不敢鼓勵黛西反抗不幸的婚姻。此外,喬丹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才拿到高爾夫球冠軍的。由此可以看出,喬丹在內心深處是不自信的,她平時慣有的傲慢也只不過是為了在異性面前偽裝自己。尼克最終與喬丹分手,盡管喬丹謊稱自己已經訂婚,但她還是承認了是尼克甩了自己。在男權制社會,喬丹也終究被男權社會所不容。
茉特爾是反抗男權最激烈的一個,然而,盡管湯姆對她大打出手,茉特爾最多也只是敢與湯姆頂頂嘴;面對她討厭的丈夫威爾遜,她也寧愿維護名存實亡的婚姻。但茉特爾的出軌觸犯了男權的底線,因此,她所有的反抗都以她的死亡而告終。茉特爾的反抗看似強烈,到頭來也只能以失敗收場。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新女性黛西、喬丹和茉特爾對男權社會的反抗就是當時女性反抗男權的縮影。然而,由于社會發展還不充分,再加上女性又在經濟上對男性有一定的依存關系,新女性的反抗行為難以觸碰男權的根基,因而小說中新女性們的反抗行為皆以失敗而告終。由此可以看出,在自身因素和社會環境的雙重制約下,新女性的反抗難以徹底,因而,這種不徹底的反抗就注定難以改變女性的命運。
參考文獻:
[1]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英)[M].巫寧坤,譯.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