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挺瑋
摘 要:對于農村寄宿學校來說,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們學習相關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文章就農村寄宿制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進行探討,指出要做好三個方面:組織集體活動,注重學生行為;養成完善管理制度,注重學生行為養成;設置趣味氛圍,注重學生行為養成。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4-0020-01
很多的農村初中生都是在學校辦理寄宿,由于初中生對于世界的認識還不夠健全,教師不僅要為他們介紹和講解各種初中知識,而且要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他們自立自強,成為高素質人才。下面,從三個方面探討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現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很容易被嬌生慣養,形成以自己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的主觀意識,并且帶著這樣的意識往往很難適應寄宿制的學校生活,和其他同學之間也容易產生矛盾。而且在遇到苦難的時候,孩子也會時常與父母抱怨,讓家人們惦念。因此,教師要組織更多的集體活動,讓學生們通過參與集體活動的方式感受到集體的榮譽感,繼而學會如何與同學和室友相處,保持融洽的宿舍關系,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對他人產生不便,逐漸擺脫對家人的依賴,適應集體生活,養成良好的綜合素養。例如,在學生剛剛進入初中的時候,學校都會組織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軍訓,軍訓的主要目的就是讓他們擺脫惰性,學會自己整理內務,不再依賴別人。雖然軍訓的過程比較艱苦,學生的身體會受到嚴格的考驗,但是在教官的嚴格要求下,他們往往更容易融入到班集體中,與同學和室友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同時,整個班級在經歷過嚴格的軍訓以后,往往會更具凝聚力。這樣,學生在與同學相處的時候會充分考慮他人的感受,在有困難的時候更愿意與同學們共同承擔并尋求解決,而不是找尋父母尋求安慰,繼而在整個初中階段的學習生活中都保持著比較旺盛的活力。
“無規矩不成方圓”,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需要為他們制定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一些農村學生不愿意動手去整理自己的宿舍,教師在檢查學生宿舍的時候,發現學生的鞋子、衣物四處亂放,宿舍內的垃圾也不及時傾倒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需要打造完善的管理制度,用明確的要求來對學生們的行為進行限制,引導學生嚴格按照管理制度要求保持整潔的環境,學生們在最開始的時候可能還不太適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能將保持環境干凈整潔的良好行為習慣轉化為本能。例如,教師可以制定衛生區域分工制度,為學生們劃分若干個清潔負責區域,并且給學生們也分配專門的任務,讓學生們有明確的清潔分工,有的同學專門負責地面的清掃工作,有的同學則負責及時清理垃圾等。這樣的清潔分工可以降低學生們的工作量,不至于讓他們相互推卸責任。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們的清潔區域進行檢查,對完成工作任務情況好的同學適當給予表揚和贊賞,這不僅對學生們的情緒是一種極大的鼓舞,而且能使學生們愿意參與到班級的清潔中來。學生們在清潔班級內部衛生情況的時候,也會感覺到清潔的不容易,繼而會將心比心,注意自己的行為,有意識地減少打掃衛生的工作量。
教師在培養學生尤其是農村寄宿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應當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樂趣,消除學生對于教師指導的抵觸情緒,使他們能虛心接受教師的建議,提升自身素養。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們習慣玩游戲的心理,為他們設置一些游戲情境,繼而讓他們在游戲中不斷糾正自己錯誤的行為。而且,學生們將教師所布置的各種任務看作一個個小游戲,自己的心理自然就會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進而充分調動參與的熱情,實現師生的良好溝通。例如,教師為了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各項知識競賽和校園文化互動,就可以以游戲的形式來對學生們進行激勵。教師可以參考網游中的一些規則設定,將這些活動劃分為游戲中的“懸賞令”任務,如果學生接下了“懸賞令”上的任務,教師就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獎勵,或者為學生冠以一些比較威風好聽的“稱號”。如果學生在比賽和活動中有良好的表現,教師還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獎勵,從而讓他們對教師所設定的“懸賞令”有更濃厚的興趣,積極完成教師發布的任務,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積極參與互動的習慣,全面提升素養。
總之,針對農村學校存在很普遍的寄宿學生行為習慣不佳的情況,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掌握初中知識的同時,成為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莫亮,許巍.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宿舍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廣西教育,2015(33).
[2]孫雪嬌.村寄宿制初中學生管理問題的個案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3]楊建艷,智銀利.農村初中寄宿生行為習慣的養成[J].教學與管理,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