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堯
摘 要:情境教學法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進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創設生活情境,提升學生在情境中的表現度,在情境中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良好語文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語文教學;教學效果;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4-0099-01
學生的認知經驗不足,情感與心理發展尚不成熟,對于學習語文知識也大多停留在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足夠的獨立性與主動性。如果教師過于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自己的主導地位,則很難為學生創造出自由活躍的課堂氛圍,也無法保證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教師應當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把一些有效的情境教學策略滲入到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快樂、在快樂中主動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引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生在情境中的表現度等方式來進行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情感與認知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積極的情感是促進學生學習探究的內在動力。教師應當明確如何把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情感來傳遞,從而讓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語文教材本身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泛,而且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地挖掘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來培養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強烈的探求欲,從而使學生主動、深入地進行學習。同時,教師也能引導學生發現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增強課程的親切感與熟悉感,讓學生把學習語文知識看作發展的需要,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理念。例如,教師在教學《夕陽真美》一課時,就提前與學生商議好時間和場所,帶領大家一起欣賞美麗的夕陽。在看夕陽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把所見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用彩筆畫下來,有的學生把夕陽比作閃閃發光的金子,有的學生說夕陽就像圓圓的大橙子,還有的學生說夕陽就像高高的燈籠,映照著所有人的小臉。有一名學生寫道:“我從前最愛看夕陽,因為總有奶奶的陪伴,奶奶跟我說夕陽是一個溫柔的女孩,她可以幫人們帶走一天的疲憊。后來,奶奶走了,便沒有人陪我看夕陽了。今天,我坐在同學們的中間呆呆地看夕陽,他們不知道,那夕陽對我來說已經變成了奶奶的笑容。”教師在看到學生的這段話之后,主動走近學生并且與之交流,慢慢地了解了學生的經歷。而學生受到教師的安慰和鼓勵之后,也一吐心聲,表示會努力學習,不辜負奶奶的期望。
很多學生習慣于一味地接受教師的指令和要求,而不愿意自己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究。因此,教師應當采取適當的措施讓學生自己進行情境的創設,給學生充足的發揮空間大膽聯想和想象,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的認知經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師在教學《九色鹿》一課時,就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舞臺表演。學生先將課文熟讀之后,仔細研究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然后自行設計了一個劇本。負責表演的學生聚集到一起進行商議,互相交流、互相磨合,最后在約定的時間走上舞臺為大家呈現了一場精彩的表演。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在眾人面前表演,難免有些緊張,當教師帶領大家給他們鼓勵與支持時,他們很快就適應了舞臺氛圍。表演結束之后,學生都不約而同地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希望以后有更多表現的機會。因此,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安排學生進行舞臺表演,給每一個學生表現自己并且真正參與情境學習的機會,多方面提升他們的能力。
學生正值好奇心旺盛的年紀,對未知的事物充滿了探究欲。教師要想盡可能地發掘學生的潛力,就應當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拓展學生的創新與發散思維,如設計一些問題情境來引起學生認知的矛盾,啟發學生認真思考。教師應當明確自己的引導地位,把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發言。對于問題的創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融入創新元素,考慮學生認知的同時應顧及學生水平的提升,不讓學生過度依賴已有的資料。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不要急于判斷學生的正誤,而應當耐心地聽完學生的答案,然后肯定學生的思考態度,再表示贊同或者進行糾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允許學生思考角度的不同和想法的差異,讓學生獲得屬于自己的成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師在教學《揠苗助長》一文時問道:“誰能告訴我,人們為什么說農夫傻?”有一名學生說道:“農夫不顧禾苗的生長規律,非要把它們‘拔高,結果把所有的禾苗都‘害死了,當然會被說‘傻啊!”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不斷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由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習,不再一貫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而是主動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建立自己的認知,能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應當明確教學的立足之點,循序漸進地實施情境教學策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劉秀媛,劉秀珍.試論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7(19).
[2]華志敏.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評價[J].時代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