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成虎
【摘? ? 要】科學課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一門重要基礎學科,擔負著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任務。小學科學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基礎性課程,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技能、科學態度及運用科學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開展觀察、實驗活動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它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科學? 實驗教學? 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047
科學課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一門重要基礎學科,擔負著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任務。本文結合教學實際,我認為在實驗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的基礎,良好的實驗習慣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探究有著深遠的意義。它包括認真細致觀察、嚴格規范操作等方面。在教學中,老師給學生布置了觀察任務后需要同學生交流觀察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一起參與觀察。讓學生養成運用實驗去驗證自己猜想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應該特別注重觀察學生操作的規范性,發現學生不規范的操作應立即糾正。
二、處理好試驗中的師生關系
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提倡運用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并非弱化教師的組織引導,它需要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逐漸學會調節自身的學習,能夠獨立和合作學習,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成為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問、循循善誘。例如,在《白醋與小蘇打的變化》教學中,學生觀察了白醋與小蘇打混合產生的實驗現象后,教師可以提出具有目標性的問題:“白醋與小蘇打產生變化后產生的氣體是什么?”使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目標。“怎么判斷產生的氣體?”可以先給學生出示常見氣體性質特征表,讓學生討論根據表里的信息應該從哪些方面去探究。在學生驗證是否支持燃燒的時候,給學生提供了竹簽、火柴等實驗材料,“利用這些實驗材料,你如何去驗證產生的氣體是否支持燃燒?”學生很容易得出實驗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正確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
三、重視教學實驗的設計
教學實驗的設計,是試驗能否取得成功的基礎和關鍵。它是學生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開啟學生創新思維的起點,也是一項探究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每一個實驗操作之前,老師都要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把學生的思維徹底放開,并且通過交流完善實驗方案,然后帶著自己的設計方案進入實驗室。例如教學《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時,先組織學生觀察電磁鐵。知道電磁鐵由鐵芯、線圈、電源三部分組成。讓學生明白要探究影響電磁鐵的磁力大小的因素只需從鐵芯、線圈、電源三部分去探究,然后根據實驗單變量的原則分別設計出實驗的方案再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
四、做好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科學探究實驗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單純的利用實驗來驗證教材中的一個知識點。而是讓學生親歷前人探究這個知識點的過程,從這個知識的生成過程中獲得探究新知識的方法,狹義上講就是獲得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實驗過程中的資料最終的體現就是實驗記錄,它應該包含實驗名稱、實驗材料、實驗方法和過程、實驗現象、實驗結論等。它是整個探究活動的文字體現。對實驗現象和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在實驗記錄中思維的過程與方法的生成是最重要的,不能單純的把重點放在實驗結論上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資料收集與整理的習慣,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創新學習、敢于質疑
創新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有獨立思考、敢于創新的態度、敢于懷疑教材、敢于懷疑老師,而不是事事處處都盲目、被動的按照老師的、書本的要求,仿照同學的方式做。比如:在提出問題時應廣泛思考、反復斟酌,從多方面、多角度提出問題,而且能提別人沒有提過的問題;再設計探究方案的時候,盡力尋求既符合問題需求,又獨特、新穎的方法;在歸納、概括結論的時候,不要書本上或別人的現成結論;發言的時候不猜測老師的心態;討論的時候,要敢于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意見,敢于對他人的意見提出質疑;應用學到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時候,要運用發散的思維,從多方面、多角度想辦法力求獨特、新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創新學習的意識,才會有創新學習行動和成果。我認為:“在學習中創造,再創造中學習”,應該成為小學科學學科,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的教學方法。
比如:在教學《不倒翁》一課時,教師準備幾個不倒翁,讓學生摸一摸、玩一玩、扳一扳,然后問學生:“不倒翁好玩嗎?”學生齊聲回答:“好玩!”老師說:“你們有什么問題嗎?提出的問題要有價值。”一個學生問:“老師,不倒翁為什么總也扳不到呢?”老師馬上就給予肯定,“這個同學問的真好!你們大家也想知道嗎?”同學都說:“想!”老師不失時機的說:“好!就請同學們把不倒翁拆開、看一看、想一想、再議一議,看誰的答案最真確,最完整。”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得出結論:不倒翁不倒是因為上輕下重,底部是半圓形的。此時老師再啟發、引導學生:“生產和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的不倒翁的原理?你能根據這個原理創造出更新的玩具和用具嗎?”學生說:“能!”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究,創新學習,老師只是組織者、領導者。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教學效率非常好。
參考文獻
1.貴麗萍.探討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思維活動:評判性閱讀視角(第2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12.
2.潘云梅.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驗活動的處理:循環與提升(第2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