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偉
【摘? ? 要】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其中政治認同要擺在首要位置。高中時期是學生政治認同形成的關鍵階段,對學生政治認同有重要意義。教師在進行政治認同教育之前要自我反思,才能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這是教師進行政治認同教學的前提。只有從這兩個方面加以反思,才能促進學生的國家認同與政治認同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 思想政治? 認同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079
2017年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強調,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其中將高中學生的政治認同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就是對政治認同教育重要性的一個強調。
一、高中生思想政治認同教學的必要性
首先,高中階段,學生的三觀及性格等逐漸趨于定型,這個階段學生已經開始有一定的政治敏銳度,且由于個人閱歷、見識等限制,使得學生在思想上比較激進,“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特征,且該年齡段的孩子一不小心就容易在思想上被誤導、被引誘。加之在當今信息網絡快速發展,信息轟炸、多元鏈接、碎片拼湊、價值觀評判標準混亂等,信息攝取量大,信息篩選極難,嚴重沖擊著學生的政治主動、認同感和教育效果。
其次,在當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有教師認為,高考政治知識和答題技巧的掌握才應該是高中政治教師的最重要任務,其實是本末倒置。目前高中政治教學僅處于授基本理論知識的階段,教師較少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不用說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再次,我國的人才流失相對來說比較嚴重。我們培養人才,西方國家在享受我們的教育成果,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相當部分外流的人才存在這樣一些錯誤的意識,外國(不止是發達國家)收入高,重視人才等。顯然,從中國發展大局來說,這是片面的認識。但在這樣的意識形態的引導下,加之學生對于社會的認識和價值觀判斷絕大部分還不能來自于自身的實踐,而是來自于道聽途說或者閱讀,他們沒有足夠強大的政治認同,因此也極其容易被一些片面的思想帶“跑”。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政治認同教學的幾點認識和素質培養途徑
首先,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將培養學生的國家政治認同作為第一要務。如今,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期,但危險也是并存的。尤其是近些年國際間政治較量、經濟博弈、恐怖危機、難民問題、局域戰爭、核威脅等不斷加劇,國內問題比較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認同的培養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其次,理性精神培養也是我們政治認同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的中學教師教給學生的理性更多的應該是思維方式層面,即從大到對國家政治的看法,小到對個人生活中面對的問題的看法,通過否定與懷疑等過程,最終實現同自己、社會和國家的思想覺悟層面上的和解。再次,對于學生的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同樣不能懈怠。我國是一個法制國家,公民都應該參與進國家的政治建設中,方能促進自身懂政治,保證自己有政治覺悟和政治高度。而這些都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提醒、引導學生,并教育學生掌握一定的評判標準、方法和策略。
(一)確立素養為本的教育理念
烏申斯基說,人是教育的對象。但實際教學中,書本知識成了教育的對象,教學異化為“為了書本知識的教育”,把占有知識和考試分數的“堂堂清”作為最高價值。其實,這種教學清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點,而不是學生成長中的“發展”點,最終“清”掉了課程促進學生成長的豐富營養。這種價值取向不扭轉,我們的知識教學與素養培育永遠是南轅北轍。因此,要培育核心素養,教師必須以個人知識理論為指導,樹立“通過知識獲得素養”的理念,讓教育回歸本真,通過問題與活動引導學生轉知成識,轉知成智,化知識為美德,增強知識立德樹人的力量[1]。
(二)探索素養落地的形成機制
所謂機制是事物諸要素之間形成的相互依賴、相互掣肘的關系。機制能規定事物發展的道路和方向,形成扳道轉向的巨大力量。與知識的形成機制不同,素養形成離不開學科知識、學科活動和學科情境三大核心要素。其中,學科知識是素養形成的主要資源,學科情境是素養形成的主要載體,學科活動是素養形成的主要路徑。三者相依相促,產生化學反應,方可形成學科素養。因此,要培育核心素養,高中政治教師必須遵循素養形成的機制,讓知識通過活動的參與、情境的體驗,浸潤學生心靈、提升學生氣質、升華學生人格,促進學生沿著社會發展的方向健康成長。
(三)形成素養生成的評價導向
端正教學價值觀,把最有價值的知識教給學生。在個人知識視域下,個人知識比書本知識更有價值,內隱于知識符號的思想、情感、態度和價值系統比知識符號更有價值。體驗探究形成的知識比儲存記憶的知識更有價值,只有前者才能成。為學生終身有益的東西。因此,高中政治教師要走出狹隘膚淺的評價觀,深入研究高中政治課中“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不斷增強政治課促進學生發展的力量。
三、高中政治教學的“三個把握”
(一)把握時代脈搏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科的思想性、知識性,而且要把握時代性,使教學與生活水乳交融。把握了時代性的教學、學生們才會產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前幾天,聽了一節課,在教學“世界上各大國與中國建立的各種伙伴關系”時,教師列舉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北斗導航、國產航母,中美貿易戰”等實例。聯系這些學生們普通關注的國家大事和國際局勢,來闡述“國際關系的主要因素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這一觀點,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把握學生心理
高中思想政治課理論性較強,如果不研究教法,不聯系實際、不掌握學情,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要增強思想政治教學的動力、做力和活力,教師應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比如,在教學“民主決策:作出最佳的選擇”時,教師發現不少學生認為“民主決策”與“一把手負責制”之間是對立的,抓住學生這種矛盾心理,教師把學生按不同的觀點分成兩個學習小組,進行組內合作學習,整理出小組意見后,組織辯論賽。辯論場面異常熱烈。最終學生們統一了認識,弄清了“民王決策”與“一把手負責制”之間的關系[2]。
(三)把握思維起點
通過以前的學習,學生都有一定的思忠政治學習基礎,生活中,通過各種渠道,學生也會獲得一些思想政治信息,盡管有時是一知半解,但是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起跑線”,也是思維的起點,教師們應該有效利用,比如教學《美國的兩黨制》時可以從電視新聞美國總統競選人特朗普VS希拉里入課,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競選州長》,再學習新課,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對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有更深刻的認識。
四、結束語
總之,我們作為教師,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最好的狀態應是緊跟時代步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爭取引導學生參與政治,借用教材中的政治認同資源,提高自身學科素養和施教能力,并拓寬高中生的政治認同途徑,與其他學科相配合,最終促進學生的國家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娜.淺析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多媒體教學[J].教育現代化,2017,4(09):236-237.
[2]周小愛.淺析高中政治教學中的人本主義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