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濤
【摘? ? 要】教學實踐證明,英語學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語感的養成。本文指出了英語語感在中職學校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總結了指導學生培養語感的方法。
【關鍵詞】英語教學? 語感?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51
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更應是文化教學。毫無疑問,如果學習外語的學生只機械記住一大堆詞匯和語法規則,而不了解所學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那是無法完全理解和正確、得體地運用這種語言的。因此,英語教學不僅要講解語言知識,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要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中專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滲透的重要意義
(一)以往英語教學中曾存在誤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英語教學僅僅作為一種語言知識在進行傳授,從學生接觸到外語的那一刻起,教師們更偏重語音、詞匯、語法的教學,他們強調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訓練,卻忽視了語言的文化載體功能,也就是很少注意到語言的文化內容和表面相似的語言形式在文化內涵上的差異,重形式,輕使用,培養出來的學生盡管發音正確,語法上也無懈可擊,但說出來的話往往會令native speaker費解,甚至誤解,因為他們只注重語法規則,卻忽視了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寫出的東西缺少對文化內涵的正確理解和掌握。
(二)文化滲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化滲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對語言學習的要求,從而促進中專英語教學。英語課文選材豐富,內容涉及英美國家歷史、地理、社會、人文、價值取向和生活觀念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僅僅將教學重點放在字詞、語法等枯燥抽象的內容,而不對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作以介紹和補充,那么英語學習將會變成一種意義甚微的活動。反之,如果適時適量的對文化加以滲透,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加深印象,而且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哪個方面都離不了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理解英語。
二、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幾種方法
(一)結合課文內容,滲透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的滲透要自然得體,否則將會給學生一種突兀甚至是本末倒置的感覺,那么,結合所學課文內容滲透文化意識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現代學英語》第二冊,Lesson 5 Say Yes 一課可以讓學生挖掘文章的主題,從課文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對結婚三十年的夫妻一次晚飯后很平常的談話,他們對待黑人和白人能否結婚一事意見的不統一而引起的爭吵很容易被理解為彼此的情感不夠牢固對彼此的認識尚不全面,但深究其文化內涵,學生不難發現,文章的主人公實際上有著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正因為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racist才會導致他和與其一起相濡以沫三十年的妻子發生了爭吵,明白了這一層文化背景,學生就會更深刻的理解課文,也會對種族歧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滲透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語言的學習,幫助學生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它應服務于語言教學,不能與語言教學本末倒置。文化滲透應與所學內容緊密相連,否則將會是為文化而學文化,造成與語言教學脫節。概括來說,文化滲透必須遵照“實用、相關、適度”等幾項原則,對文化因素的內容作必要的取舍。
(二)在詞匯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在詞匯教學中,對一些英文詞與漢語對應詞的意義相同或部分相同,文化內涵卻不同或相反的內容,可以把兩種文化加以比較,讓學生在學習詞匯的同時接觸相關文化。例如“peasant”一詞,是“農民”之義,但外國人眼里不是“農民”之意。英語中的peasant與漢語中的“農民”所體現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義,英語中的peasant是貶義,《美國傳統詞典》給peasant下定義:“鄉下人、莊稼人、鄉巴佬”,“教養不好的人、粗魯的人”。《新編緯氏大學詞典》:“一般指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地位低下的人”。在漢語中,“農民”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無論在革命斗爭中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絲毫無貶義。可見,詞匯包括了許多“純”語言之外的東西,即文化內容,因此,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可以有意識的融進教學中,這也是滲透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
(三)充分發揮英文原版電影或英文連續劇的作用
電影被稱為“第七種藝術”,他兼容其他藝術的知識含量和文化彈性。鮮活的語言材料反映著生動的英美文化,可以說電影一類的視聽資料從感官各個方面刺激著學生,也吸引著學生。教師如何真正在課堂上通過談電影的片斷來激發學生對英美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呢?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時間介紹電影的大致內容或片段介紹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英美文化,感染文化意識,并且留下一定的疑問和懸念,可以有效地激發、鼓勵學生課后自己去視聽室觀看影片。
三、對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建議
(一)加強學生自身文化意識的培養
教師應把握中專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應該首先加強文化意識的培養,在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充分認識學生的“專四或是專八情結”,跳出課本和純語言教學模式,把握語言和文化關系,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直至形成“文化情結”,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更深層面上進行語言和文化的交流。
(二)提高英語教師自身英美文化底蘊
教師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多讀文學作品、多去發現有文化教育意義的影片,同時,應從網上或其他途徑積極收集影片或連續劇原文,提供給學生,這樣學生將會理解更多影像資料,學到更多英美文化知識,教師還可以適時鼓勵學生再現部分劇情,是一條良好英美文化滲透途徑。
(三)文化滲透以堅持原則為前提
文化滲透并不等同于對西方文化毫無差別的完全接受或是崇洋媚外。我們不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也沒有必要盲目效仿他國文化,但在溝通時,應對他國文化有一種認知感,并充分認識并尊重對方的行為價值觀。所以,我們教師要把握好原則,注意不要讓學生被影片引領,要有分辨能力,堅持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英語教學與文化滲透關系密切,二者既相輔相成,又聯系緊密。在英語教學中, 教師要通過各種現有的及可探索的文化滲透途徑,引導學生自覺了解和適應英美國家的文化,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在增加語感的同時,提高英美文化感。對于學習外語的學生來講,除了學習、掌握外語技能,還要了解、運用外國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國文化,才能保證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