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出版,將“家國情懷”作為高中歷史課程目標之一,并設定了六個目標內容。筆者認真閱讀、反復琢磨,并與同行交流后有這樣兩點思考:
問題一:“家國情懷”中“家”的認知
六個要點,數量不少,但缺少一個要點直接指向“家”。有鑒于此,筆者建議在新課標的家國情懷目標內容要點中增補如下一條:從歷史的角度理解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鄉是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1],增進對家庭和家鄉的情感。而且,從邏輯理路上看,家庭、家鄉情懷是人的家國情懷形成的起點,因此,新增要點應排在諸要點的前列,即令其位居第一,也有其合理性。至于這個要點的文字表述,筆者所擬僅供參考,可以進一步打磨,也可以另行提煉。但增加一個指向“家”的內容要點卻是必要的。
為什么要增加直接指向(涉及)“家”的要點呢?主要理由有以下幾點。
首先,這是“家國”一詞的結構特點和家國情懷目標的內涵決定的。
語文常識告訴我們,“國家”一詞是偏正結構,“家”從屬于“國”,而“家國”一詞是聯合結構,“家”與“國”是并列關系。由此可以得到如下推論:“家國情懷”由“家之情懷”和“國之情懷”兩大部分構成,“家國情懷”目標內容中,應當有直接指向(涉及)“家”的要點。
家國情懷語境中的“家”,既指家庭,又指家鄉。對任何人來說,家庭和家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從微觀的角度觀察,可以看到家庭和家鄉都是由多個要素構成的多姿多彩的小宇宙。家庭的構成要素有家人、家族、家屋(家院)、家業、家產、家常、家風、家規、家譜、家學、家教、家書等。家鄉的構成要素有鄉土、鄉親、鄉物、鄉味、鄉音、鄉情,以及鄉思、鄉戀、鄉愁等。這些要素長時間地以不同的方式反反復復地作用于人的心靈,使之產生愛的情感,化為以愛為基礎的心境,逐漸形成根深蒂固的情懷,這就是“家之情懷”。
家的情懷是家國情懷不可或缺的內容,是家國情懷形成的基礎,將其列為家國情懷目標的內容要點,合情合理,具有必然性。
其次,這是對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內容要點的繼承和發展。
歷史教學界普遍認為,高中歷史課程新目標中的家國情懷是對以往我們長期高度重視的愛國主義目標的繼承和發展。因此,確定家國情懷的內容要點,一定要繼承和發展以往愛國主義的內容要點的長處,借鑒其積累的寶貴經驗。
20世紀八十年代前期,筆者曾對愛國主義的基礎和層次進行結構性研究,獲得下圖所示的一個成果[2]。
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個圖示實際上是列出了愛國主義目標的內容要點,是把“愛父母親人”和“愛家鄉”作為愛國主義目標的兩個基礎性的內容要點。正因為有設計該圖示的經歷,筆者才想到,和愛國主義一樣,新制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家國情懷目標的內容要點中一定要有指向“家”的要點。
再次,這是對廣大歷史教師歷史教學經驗的尊重和總結。
雖然以往我們很少使用家國情懷這個詞語(概念),但實際上進行了這方面的教育,或者說以往的愛國主義教育和今天所說的家國情懷教育很多地方是相通的。研究這方面的情況時,我們必然會注意到以下兩點:一是各地開設的校本課程中,鄉土歷史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且幾乎都有自編的鄉土歷史教材。如改革開放以來,筆者所在的成都市就編寫過四個版本的鄉土歷史教材,既有中學版、又有小學版,且第四版使用至今。二是不少學校把家庭歷史調查作為探究性學習的重要課題。成都市20世紀90年代就組織過有幾十所中小學參加的大型家庭歷史調查活動,影響很大??偨Y并提升相關的教學經驗,我們便順理成章地想到,歷史新課標應為家國情懷目標增加一個指向“家”、主要用以指導家庭歷史和鄉土歷史教學的內容“要點”。
最后,這是歷史課程目標接通地氣的需要。
學校課程目標關系到立德樹人,應該“高大上”。與此同時,目標必須接地氣,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否則難以達成。為家國情懷目標增補一個直接指向“家”(包括家庭和家鄉)的內容要點,有助該目標落地生根,更好達成。
筆者的上述建議,自然首先是說給歷史課標編制組和主管部門聽的,希望他們加以采納。但這也是給一線歷史教師的一個教學建議,無論正式實施的高中歷史新課標中是否有這個要點,今后,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時,始終都應重視他們的家的情懷的形成,始終都要處理好家的情懷與國的情懷之間的彼此影響、相輔相成的關系。
問題二:從“家國情懷”到“家國天下情懷”
家國情懷目標中為什么將“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作為家國情懷目標的一個要點?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這些內容不是歸屬于世界意識(國際意識)目標嗎?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有兩個方案可供選擇。
方案一:目標仍以“家國情懷”名之,但刪去“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這一要點,使目標名稱與內容匹配,名實一致。
方案二:在保留現有內容要點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世界意識(國際意識)方面的內容,并使用與“家國情懷”相對應的“天下情懷”這一重要概念,將家國情懷目標擴展為家國天下情懷目標。與之對應,課標征求意見稿中的家國情懷素養(含核心素養)改為家國天下情懷素養(含核心素養)。
兩個修改方案運行方向不同,一個是做減法,一個是做加法。筆者傾向于方案二。
將家國情懷目標擴充為家國天下情懷目標,不僅使該目標名實相符,而且還有其重要意義。
第一、反映我國歷史課程目標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歷史課程(歷史教學)目標的發展變化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50—70年代),以傳授歷史知識和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為目標。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并重。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為目標。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仍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第三階段(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為目標(簡稱“三維”目標)。愛國主義和世界意識(國際意識)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已開始向第四階段過渡。如果補上“天下情懷”目標,問題就有答案了。這個發展邏輯可圖示如下:
第二、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養分
中國歷代有識之士常使用“家國天下”一詞[3]。有的研究者盛贊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古典漢語詞語(修辭)[4],它包括了個人抱負、集體寄托、民族理想和公民情愫等豐富內涵。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研究員吳波在中共十九大會議期間撰文說,中華民族有著根深蒂固的“家國天下的情懷”[5]。當今,在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偉大實踐的熏陶下,這種可貴的情懷獲得新的發展,注入了時代特征鮮明的新內涵。將家國天下情懷作為歷史課程目標,是歷史教育教學繼承和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表現,必將給學生的成長以積極深遠的影響。
第三、適應國家發展和世界變化的需要
從中國的發展看,富強起來的中國正快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為解決和處理各種全球性問題提供方案,貢獻智慧。對外開放的力度越來越大,“一帶一路”把我國和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聯系起來。從世界的變化看,16世紀以來的全球化,在先后呈現了1.0版、2.0版和3.0版以后,現今正加速擴容和升級,4.0版全球化已初顯端倪。研究者強調指出:“我們正站在‘再全球化這個偉大時代的起點上”。中國已成為“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6]面對這樣的國內國際形勢,將家國天下情懷作為目標,歷史課程能更好地完成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國情和了解全球情況的雙重任務,為青年一代家國情懷和天下情懷的培養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之,將家國情懷和天下情懷整合為家國天下情懷目標寫入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既必要又重要。
【注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538頁。
馮一下、李潔:《歷史教育新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頁。
林德田:《家國情懷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天下情懷》,《歷史教學》2017年第9期。
許章潤:《論“家國天下”——對這一偉大古典漢語修辭義理內涵的文化政治學闡發》,《學術月刊》2015年第10期。
吳波:《“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環球時報》2017年10月20日。
王棟、曹建軍:《中國已成“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環球時報》2017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