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香
【摘要】科學源自生活,而小學科學更是一門讓學生認識生活、發現生活的學科。雖然小學科學不是一門考試課程,但是其對于學生培養的重要性卻不能被低估。如何才能在小學科學的教學期間,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捕捉生活科學知識點,并能夠有效地引入到課堂的教學當中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每一位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職責所在。本篇文章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際與現狀為研究點,主要針對教師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捕捉生活科學知識點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 生活科學 課堂活力 方法策略
小學科學的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生活、感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對于小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科學素養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當前小學科學的教學當中,與其他教學的方式相同,都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書本教材當中,卻沒有與生活實際相互聯系,使得課堂教學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能發揮出小學科學的教學作用。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高效的小學科學教學課堂,是教師需要重視的一個大問題。科學源自生活,那么自然而然需要將生活融入科學教學的課堂當中,這才是一種最為有效的教學方式。
一、捕捉生活科學知識點的意義
激發學生對學科學習的興趣是許多教學科目最為基礎的教學目標,對學科有學習興趣才能更加有效地進行知識教學,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教師的教學效率的提升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當前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教師卻依舊采用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這種學習情況之下,久而久之就變得枯燥無味,到最后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不僅如此,僅僅只是通過教師對課本知識的解讀,還不能讓學生對于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有一個良好的理解,更不能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到科學的本質所在。而在這種脫離生活實際的科學教學之中,學生就很難煥發內心對科學學習的渴望之情,并且無法讓學生有效地理解教學知識,這致使教學課堂效率變得低下。因此,在小學科學的教學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活實際的融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良好的知識學習。
例如,在小學科學中進行“靜電”的教學時,教師就應該先為學生介紹幾個在生活中經常發生靜電的例子:“大家在冬天是不是都有穿毛衣呢?那么你們在晚上睡覺之前脫毛衣的時候,是不是會聽到細微的噼里啪啦的聲音呢?你們認為那是什么呢?又或者你們嘗試過在看電視的時候,將手放在屏幕上,你的手就好像被輕輕地吸住在電視上的感覺嗎?這個又是為什么呢?”這些例子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對于學生而言再熟悉不過,借此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明白這些就是由于“靜電”造成的現象,那么不僅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
二、如何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科學知識點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當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生活科學知識的捕捉呢?教師又應該如何做才能將生活中的現象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呢?如何才能將小學科學的教學課堂打造成為一個高效、貼近生活的課堂呢?這些就要通過建立生活的情境來有效地實現,為學生營造一個生活的場景,還能讓學生有更加深刻的體驗,更有助于學生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表面張力現象”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一個小實驗來營造生活場景,用一杯水以及一枚硬幣,讓學生設想硬幣是否能夠漂浮在水面上。學生當然會認為是不行的,因為硬幣是有重量的,會沉到水底。教師將硬幣小心翼翼地平放在水面上,這時硬幣卻沒有掉下去,而是漂浮在水面上,并且讓學生仔細觀看,就會發現,水面上像有一層薄薄的膜一般支撐著硬幣,但是給人一種隨時會破的感覺。通過這個實驗,教師就能有效地引入這一節的知識“表面張力現象”,在水的表面就是如此,每一個小小的水分子緊緊地抱在一起,才能支撐硬幣不會掉下去。或者在教學“溶解”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的爸爸媽媽在家中泡咖啡、泡奶粉的時候,粉末逐漸消失,與水融為一體的現象來進行講解,讓學生更能體驗到科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總結
總而言之,教師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科學的知識點,對于學生而言才是最為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強與生活的聯系,有助于學生的知識理解與學習;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科學素養,加強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科學的能力,并且將生活中的問題帶入到課堂中;還能夠煥發課堂教學的活力,打造一個更加輕松活躍的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使得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學生的學習也會更有意義。
(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琴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