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羅
摘要:民族文化是旅游業發展的內核,其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需要民族地區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正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旅游凝視”是英國學者約翰·厄里提出的。該理論深入探討了在觀光旅游時代,旅游凝視的性質和類型,并對游客凝視的對象做相關闡述。本文基于“旅游凝視理論”,分析探討了游客凝視與景觀敘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民族文化保護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旅游凝視;民族文化;景觀敘事;游客
中圖分類號: F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7517(2018)04-0081-04
1 前言
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其產業涉及范圍較廣,門類較多,帶動就業能力較強。旅游發展會增加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因此,旅游業已經成為一些民族地區的主導產業。依靠旅游業的發展,部分民族地區的生活質量逐漸上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旅游業蓬勃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旅游業正式步入大眾旅游時代。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與旅游相關的各種問題接踵而至,我國學者對旅游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展開了探討和討論。在此背景下,旅游凝視理論成為學者研究游客個人興趣、旅游路徑、文化體驗的重要理論工具,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旅游凝視理論是英國蘭開斯特大學教授約翰·厄里,根據法國思想家福柯的《臨床醫學的誕生》《瘋癲與文明》《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等著作,抽取并總結出的旅游理論。厄里將“凝視”從醫學轉移到旅游業上,為旅游業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厄里將旅游凝視理論引進了旅游業,但是沒有對 “旅游凝視”做出明確的界定,這也是影響其在旅游業研究中進一步發揮作用的原因。國內學者從21世紀初開始運用旅游凝視理論對我國民族地區的旅游業發展現狀進行了研究。其中,研究領域涉及旅游凝視對民族文化構建的影響、旅游過程中游客和東道主的互動凝視、游客凝視行為對民族讀取文化變遷產生的影響等等。
劉丹萍首先對旅游凝視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她在詳盡介紹旅游凝視理論產生的背景情況下,對旅游凝視的特點、類型做了說明,并在總結厄里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旅游凝視的定義。“旅游凝視”是旅游欲求、旅游動機和旅游行為融合并抽象化的結果,是旅游者施加于旅游目的地的一種作用力,旅游者拍攝旅游地人文事象的攝影行為以及各類旅游廣告圖片等都是“旅游凝視”的具體化和有形化,旅游地由此在實踐和空間上被社會性地重新構建[1]。把多勛、王俊、蘭海以旅游凝視理論為基礎,分析了文化、民族文化和旅游之間的關系,概括總結出了游客的凝視行為對民族文化傳播、創新、退化和遺失作用。根據游客凝視和旅游目的地間的相互作用,他們建立了旅游凝視與民族地區文化變遷作用的模型[2]。王正仙以廣南縣“世外桃源”風景區為例,探討了游客凝視對景區建設的影響[3]。白以娟以遼寧青山溝為例,探討了旅游者凝視與民族文化展示的互動研究,認為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會對民族地區文化進行編碼和譯碼,并且該過程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4]。汪天穎、陸林、路幸福研究了游客對徽州村落文化的需求,發現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對地區文化的需求較為淺顯,東道主對文化符號認識層次較淺[5]。郭偉峰通過分析游客的凝視行為,得出在后現代化的旅游發展中,游客的凝視行為會導致景觀標準化和商品化,并對后現代旅游方式的轉向展開了討論[6]。
景觀敘事理論最早用于城市園林規劃和殺雞方面,后來,一些旅游企業將景觀敘事的方法和設計技巧引用到旅游景觀的設計和打造方面,使得景觀敘事理論在現代旅游景區景點的規劃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梁文輝首先對景觀敘事理論產生的背景和基本框架進行了闡述,并列舉了一些常用的景觀敘事方法[7]。沈華鈴在闡述景觀敘事理論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借鑒一些文學方法在實際情況中的運用,分析了敘事設計手法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8]。王克敏在其論文中,詳細地介紹了景觀敘事理論,結合古北水鎮的發展實際,建立了敘事感知和敘事體驗評價體系,對景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策略[9]。
關于旅游凝視理論和景觀敘事理論的國內研究成果頗豐,但是這些研究基本上獨立研究,很少有學者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案例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旅游凝視理論為基礎,分別探討了旅游凝視、景觀敘事和民族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最終提出了在旅游凝視的背景下,以景觀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民族旅游地區,如何進行民族文化提出建議。
2 旅游凝視理論
由約翰·厄里和喬納斯·拉森合著的《游客的凝視》,對旅游凝視理論進行了詳細闡述和論證。厄里首先梳理了西方關于旅游研究的理論,并對“旅游凝視”自提出以后發生的變化進行了簡單說明。接著,他探討了旅游凝視所處的旅游業發展背景—大眾旅游蓬勃發展,旅游凝視在大眾旅游的背景下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簡單討論福特主義和后福特主義在旅游方式和旅游客需求的不同之后,他又介紹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旅游的社會關系,旅游需求,旅游動機在近一個世紀發生的變化,尤其是在航空運輸快速發展之后。在探討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對旅游的影響之后,又接著討論了在游客凝視下的旅游服務工作者。旅游業作為綜合性較強、產業覆蓋范圍較廣的產業,旅游從業者具有較強的彈性和流動性。厄里認為,地方建筑、主題環境、文化遺址等作為旅游的重點,是游客凝視的主要對象。在觀光旅游盛行的年代,視覺是旅游經驗的重心所在。隨著攝影行業的異軍突起,對游客觀光旅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柯達文化”影響深遠,它對旅游景區和經典的想象和重新塑造起到推動作用。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發展,“柯達文化”逐漸落沒,虛擬和數字攝影技術的發展,旅游景區的建設進一步受到影響。表演是旅游的核心,表演為游客提供了視覺觀賞和攝影的對象。在游客旅游過程中,東道主和游客實際上是互動的,雙方均是表演性質的行為舉止。在“后現代”旅游服務中,這種現象更加明顯。
厄里的“旅游凝視”理論對旅游業涉及的基礎行業都進行了討論,并且他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對其理論進行了發展和完善,使其理論內涵更加符合現代社會旅游發展的需要。筆者在對其理論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將其理論內涵與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地區在旅游業發展前后地區文化發生的改變進行結合,分析了游客凝視對地區民族文化的影響。
3 旅游凝視與景觀敘事、民族文化保護
1)旅游凝視與景觀敘事
當游客從其他區域進入旅游目的地時,便與目的地中的景觀開始相互作用。游客來到旅游目的地通過和當地居民的溝通,對文化的了解,對當地特色的景觀的欣賞,最終目的是獲得愉悅的感受。厄里認為,視覺系統在整個旅游過程中支配和組織了游客體驗的范圍,而游客凝視則是整個旅游體驗的中心。游客進入目的地之后,視覺系統首先作用,尋找游客認為的興趣點。期間嗅覺、觸覺等系統也在作用,但相對于視覺功能,這些系統的作用相對較弱。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尋找那些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并通過攝影等媒介手段將其保留。這個過程就是游客對目的地景觀的消費過程。
游客凝視的這些景觀并不是一無是處,他們是歷史上遺存下來或是旅游經營者設計出來的具有特殊價值和內容的景觀符號。這些景觀利用游客在工作、學習、生活的中積累的經驗,試圖利用這些景觀喚醒游客對于這些歷史事件或是神話傳說的體驗和記憶,以達到身體和心理的共鳴,為游客形成一次奇妙的游客體驗。
旅游目的地在保留和設計旅游景觀時會考慮該景觀所包含的意義,這種意義可能是隱含的或是直接顯露出來的。隱秘的這些意義會通過導游講解或文字介紹的形式告知游客。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景觀敘事。景觀敘事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一方面在于景觀內容的表述,這些內容包括主題、概念、秩序等;另一方面在于游客對這些內容的吸收和理解,這個過程受到游客的文化背景、生活經歷等因素的影響。
游客凝視與景觀敘事在旅游發展中是緊密相連的、不可分割的兩部分。作為旅游客體的旅游景觀,其在設計和建設中就隱藏著各種含義,而作為旅游的主體—游客,則在旅游過程中吸收和消化景觀中隱喻的內容,完成對景區景觀的深入了解,從而達到旅游的最終目的——愉悅體驗。
2)旅游凝視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
民族文化是各少數民族成員在適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情況下,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集體認同、共同遵守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民族地區的旅游業發展后,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生產生活方式等都變成了游客凝視的對象,成為一種潛在的旅游資源。厄里認為,旅游凝視是游客施加旅游目的地的一種作用力,主要表現為游客對目的地居民、旅游景觀和民族文化的凝視。作為游客,他們從其生活的慣常環境中“逃離”出來,進入了一個“異文化”區域,這個區域中的人文事像對他來說都充滿了吸引力。旅游者在“異文化”區域內,獲得了與其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旅游體驗,實現了旅游的最初動機和心理需求。
厄里認為旅游地因旅游者的到訪而被消費,其結果就是該地方被社會性的重構;同時,地方要為外來旅游者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當游客從其他區域進入旅游目的地,為滿足其各種旅游需要,政府和旅游企業經營者在建設過程中會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建設相關能夠提供旅游服務的基礎設施。在這一過程中,當地居民處于被忽視狀態,并且在建設過程中會占用當地居民的公共資源,極易引起當地居民的不滿。
游客在民族地區旅游,無論是看到的自然景觀抑或是人文風俗,都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文化的差異性是游客產生旅游動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對于游客來說,當他進入旅游目的地,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凝視的對象,因為這里的文化氛圍與其平時生活的環境完全不同。民族文化滲透在游客旅游過程中每一個時間點和空間點。游客在民族地區參觀的景觀,基本上都融入了當地的民族文化,使得這些景觀極具吸引力。而游客的凝視也會對當地的文化帶來沖擊和影響。民族地區旅游業的開發會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有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激發民族地區居民旅游參與的意識和保護民族文化的自覺性。
3)景觀敘事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
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居民在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基礎上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其中包括精神層面、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民族文化隱含在民族地區的居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傳統的蒙古族居住在蒙古包里;在日常飲食中,奶茶和肉類是其主要消費的對象;生產方式是傳統的畜牧業等。在游客的視覺系統中,少數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都具有獨特性和文化性,因此成為游客凝視的主要對象。
旅游業發展之后,一些民族地區為吸引游客,會通過建設、模仿等手段新建一批旅游景觀,并賦予這些景觀以民族文化,以導游講解的形式傳播給游客,達到民族文化傳播的效果。民族地區建設的這些旅游景觀,通過對當地民族文化的挖掘,結合民族地區的自然環境,為游客營造了一種空間上的新奇感,從而引發游客的思考,以便于進一步參與到旅游活動中。景觀敘事是傳播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通過在景觀中融入和滲透民族文化,當地的少數民族居民首先會向子孫后代講述文化中包含的含義,讓其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對于游客來說,這些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和景觀首先會成為游客凝視的對象。在這個過程,因為游客處于民族地區,因此會受當地整體環境的影響,對民族地區的文化的吸收會更加充分。部分游客會對當地的民族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因而會采取各種渠道進一步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這對民族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離開旅游目的地以后,因為缺乏文化環境,游客的生活回到正常軌跡,民族文化的身影會日漸消散。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是旅游業發展的內核。而民族地區的旅游業想進一步發展,就必須通過旅游這一活動形式,向游客全面、深入的展示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展示需要通過景觀的形式展現出來,景觀則包括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歷史遺跡、民族舞蹈展演、民俗風情展示等。厄里認為游客凝視具有不平等性。社會按照性別、代際、游客來源等因素呈現分層,使得游客和目的地居民之間存在一種“凝視”與“被凝視”的實際不平等。游客的凝視會對民族地區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產生消極影響。消極影響包括:大量游客進入民族地區,對原生態環境的破壞。現代化文化元素進入民族地區,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地居民的價值觀,造成民族精神“迷茫”的現象;同時,由于游客進入旅游目的地之后,當地的民俗表演會失去最初的內涵,導致民俗表演商品化和庸俗化,失去了民俗習慣對村民的最初的意義。因此,民族地區的各級政府需要在既能保證旅游業持續發展的情況下發展旅游業有需要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不能因為“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在未來的一個時期內,仍然是政府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工作重點。
4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尤其在民族地區的旅游業得到發展之后,面對“異文化”的沖擊和影響,能否做好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顯得十分重要。
1)在原生態環境中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
自然生態環境是一個民族聚居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民族文化植根于自然環境,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民族聚居體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因此,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在原生態的環境下進行,通過傳統的民族文化傳承方式并結合新型的文化傳承方式,實現對民族文化的保護。
2)樹立文化認同觀念,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樹立文化認同觀念,是保護民族文化的前提條件。游客從“異地區”來到“異文化”區,兩者的文化是存在沖突的。游客如果在旅游的過程中戴著“有色眼鏡”欣賞民族文化,是不利于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的。無論是游客還是少數民族居民,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都應該樹立文化認同的理念,相互之間認可對方的文化和習俗。文化的交流應該處于一種平衡狀態。這樣有利于雙方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為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出貢獻。
3)處理好旅游開發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
旅游開發是一種商業開發模式。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居民或多或少的會參與到其中,并且日常的生活習慣都會受到旅游開發的影響,尤其是大量游客進入之后對少數民族傳統的文化觀念和生活習慣所產生的沖擊。作為旅游開發的旅游企業、主管當地旅游開發的管理部門、旅游開發地的少數民族居民,他們都有義務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因為民族文化是進行旅游開發的內核,是包裝旅游產品的“外套”。
4)培養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民族文化自覺保護意識
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應從思想引領開始。政府和旅游企業應該通過大量媒體宣傳,告知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大意義。其次,要讓民族地區的人民群眾知道和了解民族文化隱藏的經濟利益,使其樹立民族文化保護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最后, 應該讓當地少數民族居民從旅游開發中獲得切實利益,使其真正成為旅游開發中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
5 結語
民族文化包含著少數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旅游業的發展為民族文化的傳播和擴散提供了平臺。游客作為旅游業中的主體,旅游景觀作為客體,二者關系緊密。旅游景觀為游客提供了可凝視的對象,而游客凝視的聚焦點則成為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對象。通過對凝視對象的打造、包裝,將民族文化隱喻到景觀中,能夠使游客通過民族地區的外在景觀聯想和想象,進一步理解景觀背后的文化內涵。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是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將景觀敘事與民族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成為旅游吸引物。
參考文獻:
[1] 劉丹萍.旅游凝視[J].旅游學刊,2007,22(6):91-95.
[2]把多勛,王俊,蘭海.旅游凝視與民族地區文化變遷[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62(2):112-116.
[3]王正仙.探析“旅游凝視”下的民族文化構建[J].企業文化,2014(3):116-119.
[4]白以娟.旅游目的地文化展示與旅游者凝視的互動研究—以遼寧青山溝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16,2(115):71-75.
[5]汪天穎,陸林,路幸福.徽州村落旅游中游客及東道主的凝視行為[J].旅游學刊,2015,30(4):23-32.
[6]郭偉峰.從景觀凝視到生活方式:旅游的后現代轉向[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3,23(6):142-146.
[7] 梁文輝.景觀敘事理論與方法初探[J].理論探討,2007.
[8] 沈華鈴.景觀敘事的方法研究[D].中南大學,2008.
[9]王克敏.及與景觀敘事的游客體驗研究—以密云縣古北水鎮為例[D].北京林業大學,2016.
[10] 厲新建.文化旅游、旅游凝視及其他[J].旅游學刊,2013,28(11):8-10.
[11] 劉紅梅.關于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的幾點思考[J].開發研究,2004(3),51-53.
[12]田敏,鄧小艷.近十年國內民族村寨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研究述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32(6):36-40.
[13] 汪金鋒.旅游開發中的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J].消費經濟,2017(7):63-65.
[14]丁智才.民族文化產業視域下民族地區民族特色文化保護探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4(6):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