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娜
摘 要:本文通過對目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筑結構與識圖》課程現狀的分析,總結出了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針對存在的問題,確立以服務崗位建立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的指導思想,明確課程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更新調整,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手段,進行課程改革探索。
關鍵詞:課程改革;崗位能力;以賽促學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適應現代建造業發展需要,掌握建筑工程所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建筑施工、質量檢查與驗收、施工組織與管理等專業能力,能在建筑施工企業及相關單位從事以施工員為主要崗位,以資料員、安全員等為拓展崗位工作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建筑結構與識圖》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對專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能力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本課程內容多、概念多、平法識圖較抽象,各類構造要求多,從筆者幾年的教學看來,學生普遍反映難度大,所學內容與崗位要求不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學生就業的崗位要求,堅持“服務崗位,建立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的培養目標和“實用”、“夠用”的教學原則,對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內容進行了改革探索,并將國賽比賽內容引入課堂教學及考核內容中,獲得了一定經驗。
1 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筑結構與識圖》課程教學中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筑結構類課程的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教學過程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教師方面:首先高職院校教師自身多缺乏一線工作經驗,很難清楚本課程到底承載了對學生何種能力的培養,無法準確對照崗位職業標準確定課程內容;其次教學內容陳舊,理論偏深,力學計算多;最后教學方法仍沿用本科理論知識傳授性,以理解和記憶知識為根本目標,忽略了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缺乏對高職教育理念的學習。二是學生方面: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文化基礎差,自主學習能力很欠缺,很多同學不會學習,只希望考前突擊,及格就好。三是保障措施方面:高職的特點就是多實踐操作,但是很多學校實訓條件難配套,教師和學生想實踐卻難實踐。因此,有不少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由滿懷熱情到逐漸覺得枯燥難懂,最終放棄學習。導致學生實習時根本看不懂圖紙。如果仍沿用既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發生學生厭學,教學難教的尷尬局面在所難免,影響課程目標的實現,最終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及學生未來的崗位要求,以“夠用、適度”為原則,對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2 明確課程目標
自2017年開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開始設置“建筑工程識圖”賽項,該賽項即以實際的工程圖紙為載體,以實際的工作過程為序列,以學生畢業后職業崗位要求為標準來設計大賽題目,注重考核學生識讀建筑工程圖及使用CAD軟件繪制建筑工程圖的核心技能,促進學生技能訓練和養成基本的工程素養。通過競賽,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訓練,進一步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有效轉化,提升高職高專土建類專業學生職業技能。
因此筆者結合國賽的競賽目的及內容,認為《建筑結構與識圖》作為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其學習目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掌握建筑結構的基礎知識和混凝土平法制圖的規則,能對施工現場的鋼筋安裝質量進行獨立檢查。二是掌握結構施工圖的識讀方法,能結合建筑施工圖識讀整套圖紙,培養圖紙會審的意識和思維。
3 調整教學重難點
一是以能力本位為目標,依據施工員崗位職業要求優化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重難點,對教學內容優化,淡化結構設計,側重對平法制圖規則(16G101 圖集)和識圖能力的培養,通過大量的識圖練習增加對學生結構識圖能力的培養。二是隨著中國經濟和建筑業的發展,裝配式建筑的使用日益廣泛,課程中進行了裝配式建筑的構造和識圖學習。三是增加鋼筋工程量計算,通過計算更好理解平法制圖規則。四是根據“立德樹人”的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中明確插入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如安全第一、質量為先、精益求精等。
4 豐富教學方法
《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但是講課卻不能按照基礎課程的方法講授,通過幾輪授課發現,學生感興趣的不是條條框框,而是實際工作,學生更想了解的是崗位工作內容,所以授課必須以項目化教學為主導。結合前面項目的選取,結合實際工作,每次給學生講工藝過程,講工作內容,講工作方法和工作所需專業技能,然后布置項目化任務,由學生分組完成項目。然后各組之間檢查評定,最后任課教師做出點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學生以操作者、管理者的身份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教師在做的過程中指導,做到“做中學、學中做”。
利用實訓中心完成的框架結構項目,帶領學生到現場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在直觀面前理解抽象。由于《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涉及到的材料很多,主要有砌體材料、鋼筋、混凝土、鋼材等,涉及的結構形式也很多。采用課堂講授學生學習吃力難懂,現場教學可以輕松解決這個難題。
5 課程改革效果
通過對《建筑結構與識圖》課程目標定位、課程內容整合與選取、教學方法創新、等方面的改革與實踐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已經的到了學生的認可,得到了銜接課程任課教師的認可。學生在后續課程的學習中,對各種結構圖紙識讀非常嫻熟,而且準確。課程改革的經驗可以與其他課程共享,使學生對每門課程都能做到愿意學,容易學,能學會,能動手,最終掌握各專業的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久權.《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課程改革研究.
[2]袁國樞.高職《建筑結構基礎與識圖》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3]王娜.高職“建筑結構與識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