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文華
摘 要:“學困生”顧名思義就是學習上差的學生,可學困生并不是智力上的差,由于生理、心理、教育行為、環境等諸多原因,導致他們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方法不對,對學習沒有了信心和興趣,對學習感到困難,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學生。及時關注他們并培養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是每一個教師必須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學困生;轉化
作為一名教師,關心“好生”往往并不難,許多事情,只要教師一指點,“好生”便立有起色,進步較為顯著;“好生”各方面都不錯,教師從感情上也容易貼近,自然關心得也較多。但“學困生”則不然,對某個問題,盡管教師早就指出,并反復強調,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樣的錯誤不斷地犯,你的話左耳進右耳出,一點效果也沒有。這樣的“學困生”,想讓老師從心底里去喜歡他,確實是有一定難度的。但這并不是說,“學困生”就沒思想、沒覺悟、沒反應,就“無藥可救”了?!皩W困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進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尊嚴,關鍵還是看教師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更要特別關注“學困生”的成長。
一、了解學困生的家庭情況
教師想要抓好學困生,應及時做好家訪工作,了解學困生的家庭情況,家庭的教育缺失也是導致學生成為學困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了解清楚造成學困生的根源是什么,比如單親家庭,缺少關愛等等,就像我班張思宇同學,父母離異,跟隨父親生活,家庭經濟拮據。他覺得生活沒意思,認為學習無用,因為無論他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親人的關注,所以產生厭學情緒。我常找他談心,指出學習重要性,讓他知道知識可改變命運。在學習上耐心給他輔導,在生活上多幫助他,在我的關注下,他慢慢改變了學習態度,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教師只有了解并掌握學困生的不同情況,才能對癥下藥。
二、獻出一片愛心
老師愛學生是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出發,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是嚴與愛的有機結合,決不是放任縱容和喪失分寸的溺愛。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是高尚的。但一般說來,教師的愛的“甘露”灑向那些聰明的、成績好的學生比較多,灑向那些學習成績差、行為規范差的學生則比較少。我認為學困生更需要“愛”,較之于好生,學困生更需要關心,需要老師的愛的滋潤。對優等生來說,老師的愛是錦上添花,而對學困生而言,老師給予的哪怕一點兒關愛都是雪中送炭,他們記憶最深刻,更懂得知恩圖報。愛學困生就要做到看到他們不是頭痛,而是心疼,對待學困生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對學困生提倡正面引導,反對變相體罰,使學困生在學習中感到溫暖,沒有壓抑感,讓其有一分光發一分光,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增強學困生自信心是轉化學困生的關鍵,自信心的基礎是個人成功的積累。像我們班李元宏同學由于基礎差成績不理想,產生厭學情緒,上課不認真聽講。為了調動他學習積極性,一次在上課做題中,我走到他座位前引導他做出正確答案后,當著全班同學面給了他充分的表揚,他臉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從此上課認真聽講了。所以,讓學困生體驗成功,教師要為學困生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幫助他們嘗到成功的滋味。
三、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困生
教師應該公平對待學困生和優等生,用平常心去對待學困生,給他一個平等地位。對學困生說話要親切,不要粗暴;輔導要勤要細,不言放棄。不要讓學困生感覺到老師不喜歡他,在他面前要放得下架子,不要高高在上。用心與他溝通,使學困生與老師的感情產生共鳴,他會把老師當作心中的“楷模”,哪怕是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他們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甚至模仿,所以老師必須身正言范,平等對待學生。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不能有所偏愛,雖然學困生這時對學習有了自信心,但他們情緒還不夠穩定,如果發現他們崇拜的老師有一點不公平就會使他們喪失信心,舊病重犯。所以這時老師要謹慎小心,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困生的要求適當放低點,有了成績就及時鼓勵,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然后慢慢提高,這樣學困生與優等生有了平等地位,這時即使老師對他們要求過嚴,他們也會認為:老師是為我們好。這就使學困生把對老師的愛戴轉移到老師所教的學科上。
四、多鼓勵表揚,善于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
盡量去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盡量做到用愛去教育學生,而不是利用老師的權勢去壓服學生。學困生在班上有了平等的地位,學習積極性提高了,這時可激勵他們參加各種競爭。如:選拔班干部,參加興趣小組等;學習上激勵學困生敢想、敢談、敢說,并和優等生“手拉手”比高低,這樣學困生競爭意識增強了,認為我并不比別人笨,別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此時,學困生轉化成功了。當然,在學困生有了競爭意識后,還要注意引導,不讓其有驕傲情緒,讓他們記住歐陽修的名言:“謙受益,滿招損”。
總之,轉化學困生是一項艱巨、細致而又復雜的工作,只要我們對他們有耐心和真心,多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少一點批評和指責,多一點表揚與鼓勵,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一定可以和別的學生學得一樣好,轉化學困生的目標定能實現。
(作者單位:大連瓦房店市第三十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