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奇
【摘 要】網絡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互聯網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由于網絡匿名的特性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網絡犯罪、網絡侵權、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網絡實名制應運而生。文章從網絡實名制的提出入手,闡述了實行網絡實名制與公民表達自由權在本質上并不沖突的觀點,并以韓國為例,簡要分析其實行實名制失敗的原因,提出我國實行實名制應注意的問題及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實名制;表達自由
【中圖分類號】C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7-0277-03
1 網絡實名制的提出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2016年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7.31億人,其中手機上網人數為6.9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3.1%。而在2006年年底,全國網民數量僅為1.32億人,短短10年,網絡用戶翻了將近6倍,且將繼續增長。隨著我國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民數量大規模增長,人肉搜索、網絡暴力、色情網站、網絡犯罪、侵犯網民人格權等一系列問題愈演愈烈。網絡空間的匿名性、虛擬性、即時傳播性、技術性等特點,使網絡監管不能等同于現實生活中的制約管理,于是網絡實名制應運而生。
1993年《New Yorker》雜志發布的一幅漫畫對網絡特性進行精辟概括: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反映了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最大的區別就是用戶匿名所導致的虛擬性。早在2002年,我國新聞學教授李希光談及改革時就提出:人大應立法禁止網絡匿名發表自己的言論。之后,伴隨著網絡匿名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關于網絡實名制與網絡匿名制的爭論從未停歇。目前,網民在各類網絡論壇、社交平臺等發帖的方式主要包括匿名、假名與實名3種。匿名是指網絡用戶不署名或不署真實姓名即在網絡上活動,如在論壇中發帖或者留言、用社交軟件與人交流等,他們的身份識別標志為IP地址。假名指在一些網站并未嚴格要求用實名進行注冊、登錄時,網民既可用真名也可用昵稱進行注冊,而他們大多愿意用昵稱進行注冊。在此種情況下,網民的身份真假難以確定。實名,即網民在網絡注冊時須使用真實姓名與身份證號進行注冊。
就目前我國網絡監管現狀而言,筆者認為有必要理清網絡實名制與公民表達自由的關系,并應制定一系列規范保證其實施。由于網絡實名問題涉及政治、法律、社會、技術等問題,從實名制的醞釀、制定、試行到實施,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
2 網絡實名制與表達自由
目前,網絡實名制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其有可能侵犯公民的表達自由權,這也是部分學者與網民反對實名制的理由。網絡匿名的突出好處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網民表達自由。表達自由是指公民自由表達自己思想和見解等的權利,是國際社會承認和保障的一項重要人權,同時也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我國現行《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同時,規定公民還有進行科學研究、文藝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憲法》特別規定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公民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公民不僅有上述權利,也有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的義務,有按照合法的網絡信息、商品、服務規則進行網絡行為的義務,有依法維權的義務。我國《憲法》第51條也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美國著名憲法學家歐文·M.費斯教授曾指出,一味地放任公民自由地表達自己,并不能帶來社會中各種成員獲得平等保護自己的機會,對言論自由的過于放任只會帶來某些弱勢群體沒有能力或沒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最終造成所謂言論自由的“沉寂化效應”——以自由始,以壓制終,形成“言論自由的反諷”。因此,網絡空間雖然具有高度自由的開放性與即時傳播性的特質,但網絡環境下的言論不可能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約束。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絕對的自由就是不自由,匿名制背后的價值是自由,實名制背后的價值是秩序,而任何自由都應當在秩序的范圍內活動,表達自由必須體現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協調與平衡。更何況,實行網絡實名制的目的不是限制網民的表達自由,而是為了更好地保障網民的表達自由,讓每位網民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維護網絡環境健康。
3 韓國實行網絡實名制的分析及借鑒
韓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強制推行網絡實名制的國家,其分別從個人和網站兩個層面規定了實名的對象和范圍,既有個人登錄門戶網站前的實名認證,同時也賦予了主要網站對留言者身份等信息的記錄和驗證責任。2005年10月,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后,韓國政府發布和修改了《促進信息化基本法》《信息通信基本保護法》等法規,為網絡實名制提供了法律依據。后因韓國某著名女星不堪網絡謠言自殺的事件,韓國政府擴大了社交網站實名制的適用范圍,從2007年6月開始適用于日點擊量超過30萬人次的35家主要門戶網站和日點擊量超過20萬人次的媒體網站,變為從2009年4月開始,適用于日訪問量超過10萬人次的153個網站。2011年7月,由于韓國一家著名門戶網站和一家社交網站被黑客攻擊,造成約3 500萬名網民(接近2010年韓國總人口的73%)的用戶信息外泄,隨后韓國以違憲為由正式叫停網絡實名制。
首先,韓國開始明確推行網絡實名制是在2007年,當時的互聯網發展水平遠沒有現在成熟,而且網絡發展日新月異,短短幾年就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韓國實名制相關法律規定對隨后新興的網絡現象束手無策。因此,鑒于互聯網發展迅速的特點,我國在制定實名制相關法律規定時,必須有前瞻性、靈活性,與法律的滯后性、穩定性特點不同,互聯網領域的立法應當隨著網絡發展不斷修改和完善。其次,韓國在門戶網站實行實名制的主要依據是訪問量,此種做法無異于將網民從訪問量高的網站推向訪問量低且暫時沒有實行實名制的網站,隨著網民的轉移,沒有實施實名制的網站最終也會達到訪問量的界限而進行實名。為規避實名登記,網民只能繼續轉移。長此以往,會對原有的互聯網企業的用戶資源和用戶保留構成沖擊,違背了互聯網空間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再次,韓國實行網絡實名制失敗的直接原因在于網民信息大面積泄露,實名制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的權利和隱私,在國家的宏觀管理下,把個人信息交由網站管理說明公民對政府有極大的信任,而如此大量泄露網民個人信息,無疑使民眾對政府的信任遭到毀滅性打擊,且很難修復。所以,我國推行實名制前應試點先行,反復試驗信息保密工作的可靠性,依靠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盡快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嚴懲以非法手段獲取網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樹立法律權威,達到威懾作用。最后,盡管韓國發布和修改了相關法規為網絡實名制提供法律保障,但其最終廢除實名制的理由是違反該國的憲法。由此可見,國家的任何行為必須在憲法規定的范圍之內,要想實行互聯網實名制度,需在憲法中找到依據,無論是通過憲法條文、憲法解釋還是憲法修改,都必須使網絡實名制有法可依、于法有據。當然還要處理好憲法與實名制相關法律法規的關系,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形成一套完備的制度保障其順利實施。
此外,韓國能夠實行實名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民眾的接受與認可。2003年年初,韓國就“網絡實名制”實施網上大規模民意調查,反對者的比例高于支持者。但后來發生一系列的網絡暴力事件,嚴重擾亂網絡秩序、網絡環境污濁不堪,甚至有人因無法承受網絡謠言付出生命的代價,實名制的支持者逐漸超過了反對者,推行網絡實名制的呼聲在社會上逐步形成共識。韓國政府發布和修改相關法規也廣泛征求了社會各界的意見,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也能使網民更好地接受和遵守實名制的規范。
4 對實行網絡實名制的建議
“事實上,網絡匿名從一開始就是習慣”,實行網絡實名制并非要全網完全實名。就中國目前的網絡發展情況來看,匿名應保留相當的生存空間,因此完全實名制在執行上不可行,且不符合中國的網絡發展現狀,推行有限的網絡實名制在學術界達成了較為一致的看法。關于有限實名制制度保障方面的討論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方案,下面主要從3個方面具體談一談對實施有限實名制的建議。
4.1 加強對公民個人權利的保護與救濟
首先,對網民個人信息的管理應交由行政部門而非門戶網站等商業機構。推行網絡實名制是國家對互聯網空間的一種監管手段,通過立法構建,應當只有國家有權統一管理公民的個人信息,門戶網站等機構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組織,無法取得公民的完全信任,且管理標準難以統一,若發生大規模侵權事件,此類商業組織很難保證對公民的救濟。當然,在實施上可授權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具體執行,但其本質應當是一種行政權力的管理。其次,推行網絡實名制的前提和條件是能夠有效保障網民的個人信息安全,為此,國家應將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提上日程,強調對公民網絡個人數據信息的保護,還應當明確其他實體法與程序法中對公民個人信息相關內容的規定,如民法中涉及的隱私權、姓名權等。最后,在完善公民權利救濟制度的基礎上,可以設立專門的爭議解決機關來處理糾紛,進一步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方便其尋求救濟。
4.2 不同領域的差異化實名制
如上所述,在互聯網所有領域都實行實名制是行不通的。鑒于網絡空間不同領域不同特點,可以考慮實行差異化實名制,主要有完全實名、前臺匿名后臺實名、完全匿名3種方式。
在一些不涉及表達自由的功能性領域可以完全實名。目前,我國已經有了完全實名制的實踐,例如網上銀行、火車票購票平臺、網上預約看病等,并且取得了維護網絡秩序、加強網絡規制的良好效果。鑒于此,接下來可以對更多功能性領域進行完全實名,如發送郵件、招生考試網、電子購票等。
在一些言論較為開放的社交網站及對網站創建者、管理員、論壇版主、群主等人員可以實行“前臺匿名、后臺實名”的有限實名制。互聯網是我國的新興領域,是新出現的開放體系,若對社交網站實行完全實名制,可能降低網民發言的積極性,使網站活躍度大打折扣,還可能威脅到公民的監督權等相關權利。而這類網站又恰恰是網絡侵權的高發區,絲毫不加以規制會使公民的人格權等權利難以保障,因此一旦發生網絡侵權等事件,前臺匿名、后臺實名方便確認責任主體和救濟被害人。對網站管理員等實行后臺實名主要是為了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讓其擔負起應有的監督管理責任,維護網絡秩序,使其更好地發展。當然,對于博客、天涯社區等論壇在實行“前臺匿名、后臺實名”的基礎上,還應當鼓勵、引導網民在前臺也進行實名認證,如新浪微博對已通過實名認證者進行標注。
對于網絡監督、網絡問政等平臺應允許完全匿名。網絡監督已成為我國反腐措施中不可替代的方式,群眾積極性高,且頗有成效,因此在投訴、舉報、監督領域不能實行實名制,否則不僅會打擊網民的積極性,更會增加參與者的風險,使其權利受到威脅或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網絡問政是公民參與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的重要途徑,此類平臺應將廣大網民的心聲放在首位,讓網民敢說真話,善于聽取民眾意見而不能加以限制。
4.3 建立實名制試點
為使廣大網民有一個接受的過程,確保將來在全國范圍內順暢推行實名制,建議設立部分試點城市,讓試點先行。具體來說,在全國不同發展水平的城市中各挑選幾個試點城市,例如一線城市選擇1個,二、三線城市選擇2~3個,四線及以下城市選擇2~3個,具體的選擇標準需要考慮該地的互聯網普及程度、民主政治發展水平等,實行差異化選擇。在實施一段時間后,著重分析實名制是否可行,實行過程存在哪些問題,能否解決及如何解決,同時應當注重民意,要看網民對此舉措有何反應及建議等。
5 結語
就目前我國網絡空間的發展現狀來看,筆者認為實行實名制是有必要的,但并不是全網絡完全實名制,且網絡實名制的實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僅要讓網民有一個接受的過程,還應從立法設計、制度構建、技術支持等方面整體考慮,分領域、分階段實行,使之與我國的基本國情和互聯網的發展現狀相適應。
實名制并不是以國家公權力限制網絡發展,也不是限制網民自由表達的手段,監管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引導網民自律,凈化網絡空間,共同營造一個健康的互聯網環境。
參 考 文 獻
[1]韓德強.網絡空間法律規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
[2]黃惟勤.互聯網上的表達自由:保護與規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丁大晴.公民網絡監督法律機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王孔祥.互聯網治理中的國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