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薇 李瑋瑋 彭慧
摘要 本文介紹了安徽省城鎮化與農業發展的現狀,利用2000—2016年安徽省城鎮化發展的相關數據,建立回歸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鎮化發展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并結合安徽省農業優勢及特點,提出了促進安徽省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城鎮化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9.21;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8)03-092-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3.038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It established regression model by using data about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5, to analyzed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n it provide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Anhui Province combined with its agricultural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Empirical analysis
2013年6月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中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由之路,同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城鎮化是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在中央的政策指引下,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1978年我國城鎮化率僅為17.9%,2015年達到了56.1%,比1978年增長了38.2個百分點。促進城鎮化發展,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而我國城鎮化主要是農村人口的就地轉移,帶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關于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普遍認為農業生產與城鎮化發展之間相互影響,農業生產可以為城鎮化發展提供要素來源和資金支持,城鎮化也可以帶動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但是會引起農業土地的流失[1]。但現有研究大多是從理論角度分析城鎮化與農業產業結構的關系,缺乏實證研究,本文以安徽省作為研究對象,建立回歸模型,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進一步分析城鎮化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1 安徽省城鎮化與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
1.1 安徽省城鎮化發展現狀
建國以來,安徽省城鎮化率不斷提高,以時間為分界點,安徽省城鎮化進程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1)第1階段(1952—1978年),這是安徽省城鎮化緩慢起步階段,由于受制度的限制,城鎮化發展過程曲折反復,城鎮化率由1953年的8.7%提高到1978年的12.4%,25年時間城鎮化率僅增長了3.7個百分點。(2)第2階段(1979—2000年),這是安徽省城鎮化由低速發展向高速發展的階段,由于改革開放政策的積極影響,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2.6%提升到2000年的28.0%,平均年增長率達到0.7%。第3階段(2001年至今),這是安徽省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提出和安徽省東向發展戰略的實施,城鎮化率從2001年的29.3%提高到2016年的51.0%,平均年增長率為1.45%[2]。2015年年底,安徽省城鎮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根據安徽省城鎮化發展戰略,到2020年安徽省城鎮化率將達到58%。
1.2 安徽省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安徽地處華東腹地,近海臨江,區位優勢明顯,農業資源豐富。全省土地面積14萬km2,到2016年年底,全省耕地面積為66 464.15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46.93%。2015年年底全省農村人口為3 041.1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9.5%,與2014年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5個百分點。
安徽省是全國主要的糧食輸出省份之一,生產的農產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安徽省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產值分別為675.2億元、64.0億元、349.4億元和131.3億元,分別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5.35%、5.26%、28.64%和10.76%;到2014年,產值分別增至2 119.2億元、283.1億元、1 182.1億元和459.7億元,比重分別提高到50.17%、6.7%、27.99%和10.88%。可見近十幾年來,安徽省農業產值一直處于穩步上升的態勢。
雖然安徽省農業整體發展勢頭較好,但是還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比如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科技含量不高,農業生產方式仍以粗放式經營為主,市場競爭力不強,以及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相似度較高等問題。
2 安徽省城鎮化發展與農業產業結構的關系
安徽省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以來,調整了農業產業布局,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拓寬了農民的就業出路和收入來源,增加了農村的消費需求[3]。本文通過建立模型,對安徽省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該模型中,Urbanization表示城鎮化率,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Farming表示農業產值占總產值的百分比;Forestry表示林業產值占總產值的百分比;Graziery表示牧業產值占總產值的百分比;Fishing表示漁業產值占總產值的百分比。選取了2000—2016年的數據,數據來源于《安徽省統計年鑒》。
2.1 單位根檢驗
數據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可能會出現虛假回歸的情況,所以先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使用ADF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有5個變量在5%的顯著水平序列都不平穩,因此對原序列一階差分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水平拒絕原假設,因此序列是平穩的。
2.2 協整檢驗
在對時間順序數據進行平穩性分析的基礎上,對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各自所占比例和城鎮化比率進行分析,協整分析結果如表2。
由表2可知,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因此安徽省城鎮化率與農林牧漁產業產能占比之間存在穩定的協整關系。
2.3 回歸分析
根據回歸分析結果,得出城鎮化率與農林牧漁業產量占比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149、0.0249、0.1684、0.0517,表明安徽省城鎮化率與農業產值占比呈負相關,和林業、牧業、漁業產值占比呈正相關,并且與農業產值占比、牧業產值占比相關性較強,與林業、漁業產值占比相關性較弱。總體來說,安徽省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有較強的影響。
3 安徽省城鎮化發展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3.1 加強品牌建設,培養農業科技人才
隨著社會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通過標準化生產、標準化管理打造品牌農業,將是未來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安徽省應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條件,加強優質品種的研發推廣,擴大優良品種的生產,加快品牌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把握農產品消費方向,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打造放心農產品,健全農產品市場監管體系;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孵化,并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人才的帶動作用,通過科技下鄉等方式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從而提高安徽省農業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3.2 縮小區域差距,完善城鎮化布局
2016年安徽省城鎮化調查結果顯示,合肥、池州、蕪湖、馬鞍山等9個城市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特別是合肥的城鎮化率已經接近80%,但是依然有阜陽、亳州、宿州3個城市的城鎮化率不足40%。縮小區域差距是提高安徽省城鎮化進程的的關鍵,必須從不同地區各自的自然資源條件出發,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宜該地區的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合理布局農業產業的區域分布,改變現有的產業結構趨同的局面。科學規劃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繼續鞏固碭山水果產業集群、亳州中藥材產業集群、六安大別山茶葉產業集群、巢湖水產養殖產業集群、蕪湖大米產業集群、銅陵生姜產業集群、寧國核桃產業集群、黃山茶葉產業集群、桐城羽絨產業集群[4]等區域性產業集群,通過產業集群帶動城鎮化發展。
3.3 優化農業結構,調整產值比重
安徽省農業發展過程中,林業和漁業的產值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較小,今后應加強林業和漁業的發展。安徽省水資源豐富,應利用這一優勢推動漁業產業發展,采用先進的養殖技術發展品種養殖,充分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發展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5];依托安徽省優美的自然風光,發展高品質的生態休閑漁業;提高森林覆蓋面積,出臺相應政策鼓勵退耕還林,積極發展林業生態產業。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畜牧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安徽省的畜牧產業發展較薄弱,增長緩慢,畜牧業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而畜牧產值與城鎮化率緊密相關,大力發展畜牧業對于安徽省農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有較大的推動作用。應根據各地實際,深入實施畜牧業升級計劃,將畜牧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加快建設現代畜牧業生產和經營體系。
參考文獻
[1] 鄭鑫.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相互作用分析[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11-14.
[2] 王娟.安徽城鎮化發展的歷史階段及特點[J].中國經貿導刊,2014(24):51-52.
[3] 陳耀,周洪霞.中國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理及其區域差異——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4,36(8):59-66.
[4] 楊國才.打造區域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著力點[N].安徽日報,2017-02-06(7).
[5] 楊雍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民收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