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思維的培養是我們進行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課堂語言的合理的組織和運用可以營造起活躍的學習氛圍,引發思考,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其創新的品質。
關鍵詞:課堂語言;學習氛圍;創新思維;創新教育
我們已經步入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創新教育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思想政治課作為我們傳輸主流價值觀及良好道德規范的課程,對我們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能否有效地組織和運用好課堂語言對我們實施創新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多用交談性的語言,去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一個好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該能充分展示學生和老師的交流互動,總是教師“獨占”講臺、不絕滔滔,學生們規規矩矩、波瀾不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就無法凸顯。老師與學生之間多進行一些平等的交談,多安排一些問題的討論,可以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人們想到思想政治課總是和枯燥、呆板、說教相聯系,這種印象的形成除了社會歷史的原因之外,也和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過于呆板而嚴肅的語境相關,與教材和現實反差大相關。教學內容會影響到學生們的興趣,教師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對學生興趣產生很大的影響。思政課教師更要在教學中運用組織好自己的教學語言,創造一個良好的語境,以此引發學生的關注與興趣。思想政治課的一個優勢在于其課程與現實的聯系。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挖掘與教材內容相聯系時事熱點問題,把理論與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結合進行講解,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引發學生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來。語言的表達與思維能力緊密相連,語言能力的培養與創新思維的鍛造密不可分。科學實驗表明,大腦思維是依據其簡化的內部語言進行的,前蘇聯科學家巴甫洛夫就此提出了爭論是思想最好的觸媒的觀點。同學們在平等、自由、歡快的教學討論中可以相互啟發,取長補短,特別是在和那些觀點相悖的同學交流中可以引發觀點碰撞,催發自己從新的視角思考問題,鍛造我們的求異思維、多向思維和逆向思維能力,思維空間得到拓展,教學活動就有了互動性和創新性。
二、善用引導性的語言,去拓展開闊的思維空間
英國邏輯學大師羅素把教學語言的組織運用看成是一劑興奮劑,可以激發人之思維。“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這是《孟子·告子上》記錄的孟子名言,它告訴我們學生一旦對老師講述的內容產生興趣,就會開啟思維的機器,所以人們常說學習的潤滑劑是興趣。欲思、勤思才能思有所獲。教師給學生授課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班級狀況和學習程度,設置的問題要難易適當,語言的鋪墊要收放有度,充分運用好語言藝術引導學生圍繞著教師預設的“問題”走。教師還要注意給學生們預留足夠的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的思維漸次充分的開啟。學生步入思考學習階段,教師還應該教之以思考的方法,引導他們多角度、多方向去思索去探求問題之鑰。深入的思考會使思維更富邏輯性,新穎的角度會讓答案更具創新性。《學記》有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1]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老師應該循循善誘而不是生拉硬牽,嚴加管理但不能壓抑天性,開啟思維卻不要急于解答,教師宜善用引導的語言,層層推進,引領學生把思路展開、延伸,讓觀點結論源自學生而非教師。大家常常提到的如逆向思維、求異思維、擴散思維等方式方法都是旨在引導學生拓寬思維的空間。傳統教育比較看重的是結論性的東西,是唯一正確的要記住的答案,而創新教育更看重的是思維的過程,思維的角度和方法。
三、常用鼓勵性的語言,去鍛造獨特的創新品質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創新能力既受到其智力因素條件的影響,也要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條件的影響。人類個體的智力差異并不太大,人的成長成才、創新創造更多的受制于非智力因素。如果說智力因素是我們創造活動的基礎條件,非智力因素則是我們創新的驅動力。縱觀歷史,那些卓有成就的創新創造人才多是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百折不撓的創新意識、敏銳深刻的觀察能力和獨特超前的創新思維。他們那種獨特的個性、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唯書不唯上的良好品質,與我們的傳統教育觀大相徑庭,常常會被我們視為“問題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鼓勵。他們的優良創新品質很容易在世俗的譏笑中磨滅殆盡。每個班級幾乎都會有一個或幾個“問題”多多的學生,他們或對某個學科情有獨鐘,或對經濟及社會問題興趣濃厚,或對歷史政治有廣泛閱讀,常常是追隨著老師問個不停,有些問題早已超出教材甚或超出了老師的想象力。老師們的感覺也許半是欣喜半是煩。教師自身只有自身具備了創新的思維,擁有創新教育的底蘊,才有可能去關注那些“另類”的學生,才會給他們以肯定和鼓勵。教師精心的呵護、不斷的鼓勵是學生們樹立自信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的肯定與鼓勵有時就是一個眼神,有時就是一句話,但對這些學生也許就是莫大的鞭策。有時老師的一個默默的點頭稱贊,一句輕輕的激勵語言,卻可能對學生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老師們還須在教學語言上給學生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引導;教師對學生獨特的個性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創新人才的成長成才需要這么一種寬松溫暖環境的滋養。
參考文獻
[1]高時良.學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蘇燕平,男,山東省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單位: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