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友 穆艷杰
[摘要]“習近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基礎上,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為依托,歷史、全面地分析中華傳統文化,形成的一系列既有批判又有繼承、既有創新,又有發展;既有變革,又有運用,反映中國歷史前進步伐,體現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眾多領域的發展要求,融入厚時代要求和精神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習近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時代性以及實踐性等特征。
[關鍵詞]習近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向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格外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傳性演化,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著人類社會的各種生存智慧,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結合國家及社會各項事業建設的實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定位的認同,以及時代價值坐標進行深入系統的闡釋,確切分析了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科學立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傳統文化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洞察和認知,蘊含許多馬克思主義社會文明理論中國化的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開放性、時代性,以及實踐性等特征的真實再現。
一、開放性: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
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對待人類文化遺產的原則立場,具體體現為批判地繼承、辯證的揚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按照文化產生和演化的必然趨勢,指出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是上下代人在文化上發生縱向關系的媒介,必須經過下一代人有意識的選擇才能實現傳承。就是說,傳統文化的合理性相對于一定歷史條件而言,只存在于下代人持續取舍、持續創造歷史的實踐活動中。因此,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類文化的傳承,是文化本身的自然延續和每一代人主觀取舍相統一的辯證過程。文化本身的自然延續反映了人類處理文化遺產的繼承性,每一代人的主觀取舍決定了人類處理文化遺產的批判性。批判與繼承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不可分割。對于文化遺產,只批判不繼承是文化虛無主義;只繼承不批判是文化保守主義。這兩種做法,是割裂批判與繼承正確關系的兩個極端,都不符合人類文化傳承的客觀法則,都是形而上學的、錯誤的。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批判是繼承的前提和基礎,而繼承是批判的結果,批判地繼承就是“揚棄”,即采取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的態度延傳人類文化。
就中華傳統文化而言,在時代演進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以民族整體的方式展現的一般的實踐樣式、思維特色、價值系統、道德意識等,除了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遺傳性以外,還具有強烈的客觀性、變異性。也就是說,中華傳統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社會作用,所以,在時代演變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和矛盾性。因此,我們必須在科學的歷史觀基礎上,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
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的立場上,依據對中華傳統文化及其現實的充分認知,明確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糟粕固然很多,但也有些東西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發揮著積極的影響,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對待人類文化遺產的方針為指導,采取“剔除糟粕,吸取精華”的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探索孔子和儒家文化必須恪守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做到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循勢引導,深入探究,使它在新的歷史前提下產生積極影響。對歷史文化,尤其是前人遺傳給后人的倫理原則,必須做到古為今用、革故鼎新,有甄別地看待,有揚棄地傳承。”…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是中華傳統文化還是外來文化,必須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進行辯證的揚棄后使其為我所用。”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又非常透徹和清晰地闡釋了探討和揭示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本來愿望,即“為我所用”。可以說,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理解,批判地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目的,就是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因此,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確實發揮好中華傳統文化積極因素的影響,就必須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個本來愿望作為前提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人探索和科學認知,十分明確地指出,堅持批判性與繼承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看待傳統文化的基點。所以,在新時代既要防止走向只批判不繼承的文化虛無主義,也要無情地批判只繼承不批判的文化保守主義。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建設和發展新時代的社會主義,但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和文化虛無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聯系,辯證地看待民族傳統文化以及世界各國文化,以人類積累的全部先進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文化傳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繼承和進步的基礎,若是放棄了,便切斷了精神命脈。”所以,建設和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必須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相反,抱殘守缺、厚古薄今,處處以傳統文化為本位的文化保守主義也是絕對不可取的。因此,應該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繼承旗幟,堅持“古為引用”的方針。
綜上所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觀,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我們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分析鑒別,既不能盲目崇拜和搬用,也不能簡單否定和排斥;既不能奉行“文化保守主義”,也不能搞“文化虛無主義”。“對于既有合理內核又摻雜著以往時代因素的內容,要既善于吸收和借鑒其合理成分,又善于摒棄其糟粕并批判其錯誤觀念”。正因為如此,才能成為發展的環節、聯系的環節,這是馬克思主義“批判繼承”和“古為今用”的科學文化觀。所以,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上,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取精棄糟”的文化建設方針為指導,有取舍性地發掘傳統文化資源,不斷探求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以滋養當代中國特色的新文化。
二、時代性: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時代性即是“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之一。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善于將自己的理論之維深深根植于專屬于自己時代的問題譜系與時空結構中,成為時代之問答邏輯,并進而準確指認時代性質,適時回答時代矛盾,科學開拓時代領域,基本駕馭時代方向,因而盡量地符合當前的時代。可以說,一部人類文化進步史,就是一部文化創新進步的歷史,文化創新同文化進步相關聯,文化創新是文化進步的條件,文化進步是文化創新的歸宿。所以,文化是社會歷史的反映,時代性是其價值的集中展現。
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在整個文化系統中,傳統文化體現的人類過往文明雖然已是明日黃花,但其中許多成分仍然可不完全依賴于它所在的時代而繼續傳承下去,經過文化復興實現創新與進步。文化復興反映的不是文化表象的倒退,而是文化基因的認同,而基因的認同只有與時代精神相契合,才能成為精神力量。因此,傳統文化的復興需要與不斷發展著的時代需求和實踐需求相結合,凸顯出時代性,并在此基礎上詮釋和揭示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實現“古為今用”。在這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一貫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創新與發展的基本原則,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博的哲學理念、人文意識、教化方式、倫理思想等,能夠使人們反映和改造世界獲得有益啟發,能夠使治國理政獲得有益啟迪,還能夠使道德建設獲得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符合于調整社會關系及鞭策人們進取為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傳承與弘揚,給予其新的意義。”這就是說,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堅持批判繼承的方針,根本目的在于吸收人類文化中的優良成分,也就是結合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建設的實踐,將其有價值的思想重新進行改造,將其轉化為中國特色新文化的組成部分。這正是毛澤東同志曾經所說的,“經過自己的口腔的咀嚼”,“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取”。這意味著,對于今天而言,要基于新的時代要求,對傳統文化做出明智、公正的評判,將其優秀的價值系統內化為人們的一種文化心理和個性,并滲入到社會政治、經濟,尤其是精神生活的所有范圍,化作推動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強大動力。
在上述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努力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思想,積極宣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慈善、愛民、無欺、公道、和諧等思想,要結合時代需要進行透徹探求和闡揚,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作滋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源頭。要解決好傳承與建樹性進步的關系,力爭做到創造性轉變和創新性進步。”從習近平總書記的精辟論斷中能夠感受到,就文化而言,文化的時代性同文化創新緊密相連。只有堅持推陳出新的理念,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機勃勃,從而不斷地為社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確實化作民族進步的精神基礎。可以說,就一般意義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進步力量和群眾的權益,體現了社會改良的愿望,并且在漫長的時代演進中,已融化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并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需要我們盡心地探究。
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論斷,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獲得創新性發展,其時代價值才能得以實現。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要融人時代文化結構及當代社會之中。”就是說,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一定要密切聯系時代和實踐需求,使其與時代文化有機統一,從而融入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使其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眾多領域發揮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總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根據不斷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要求,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的要求,豐富充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不曾有的思想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念,如崇尚科學的價值觀念,崇尚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念,崇尚公正、法治的價值觀念等,從而進一步補充、拓展、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本性質的改造,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創新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使其既有“國家特色”“民族特色”,也有“傳統特色”。
三、實踐性:傳統文化的變革與運用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又一本質特征,馬克思主義認為:“整個人類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文化是一定時期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果,它來源于實踐,需要通過實踐作為載體進行傳播、豐富和發展。從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看,文化要深入社會實踐、關切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發揚了馬克思主義重視實踐的理論品質,始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傳性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結合起來,更好地指導今天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高深廣博,研究并運用其各類思想精髓,能為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積極影響。學史能夠見成敗、辨利弊、明盛衰;學詩能夠情飛揚、志昂揚、人靈秀;學道德能夠明廉辱、知榮恥、甄是非。”由此可以看出,極力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可以引導整個社會產生進取、為善的倫理力量,可以啟發人們對至真、至善的理想生活的憧憬和尋求。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對個體的積極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要使中華傳統文化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需要使其“以人們普遍參與和喜聞樂見的樣式進行普及,使橫跨時空、國度,同時擁有持久魅力和時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宣揚開來,使順應時代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吸收借鑒外來先進文化而不斷創新的中國文化成果傳播出去。要增強對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及光榮歷史的積極方面傳播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和歷史探究、影視和文學作品創制等多種途徑,強化公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及社會主義教育,指引中國人培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提高做中國人的氣節和信心”。就是說,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需要變革和轉化中國幾千年來流行下來的那些不適合當今需要的傳統觀念,盡力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立足實際、服務實踐的功效特點。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儒家學說與我國歷史上其它學派的思想均堅持經世致用準則,重視體現文以化人的影響作用,使對個人、社會的影響與國家的管治融合在一起,實現相得益彰、彼此推進的目的。”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到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意義時,用“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來說明“理想引導人生目標,信念影響事業成敗;缺乏理想信念,便會引起精神上‘缺鈣”,“惟有使人生目標與國家、民族的事業融合在一起,才能獲得一番成就”。在講到不能搞全盤西化時,習近平總書記用《莊子·秋水》中的“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的典故,說明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千萬不能‘邯鄲學步,失其故行”。在講到只有勇于創新才有出路時,用“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來強調,“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所以,“要摒除不合時代需要的落后觀念,打破束縛進步的傳統做法,以散發出各類發展活力”。在講到領導干部的學習時,他用“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予以說明,“只有強化研習,才會增進工作的正確性、預想性、積極性,才會讓領導和決策顯示時代性,掌握法則性、擁有創新性,防止墜人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才會克服能力缺乏、能力恐慌、能力過時的問題”等等。可見,習近平總書記把學習傳統文化與指導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結語
綜上所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中,以馬克思主義的原則、觀點和方法為指導,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發展道路有機結合起來的基礎上,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積極因素進行馬克思主義詮釋,使其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理念上的融通與契合,形成承續中國傳統、彰顯中國風格、呈現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傳統文化觀。因此,在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馬克思主義改造,以實現其精神升華和當代表達,還要重視用中華傳統文化來表達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以提高馬克思主義的引領力和現實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