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水苗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當前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不僅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受到了巨大沖擊,傳統的閱讀方式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對數字化時代的新媒體傳播對大眾閱讀心理與閱讀方式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閱讀心理
引言
目前,新媒體主要包括互聯網媒體、數字電視媒體、移動電視媒體、手機媒體等。從閱讀的角度看,這些媒介具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以顯示屏幕為信息載體的:電腦的顯示屏,電視的顯示屏,以至手機、MP4、PSP等,甚至閱讀的對象也不僅僅是文字,更涵蓋了影像、畫面、事件,這種利用數字技術,以數字代碼方式,將文字、圖形、聲音、影像等內容編輯加工后,存儲在電、光、磁介質上,通過計算機或具有類似功能的設備讀取信息的活動稱為“數字化閱讀”。
一、數字化閱讀的特點
一是數字化閱讀是充滿個性的閱讀 。印刷媒介中,材料是在平面上一層一層積淀的,按照某種邏輯結構漸進地呈現內容,其文本是一種“只讀文本”,或者說是一種線性的等級森嚴的文本,讀者一般按順序逐頁、逐段地閱讀。而基于互聯網和手機的閱讀,是一種探索式的閱讀,隨著閱讀時的思維,可隨時停駐在關鍵的內容,也可以隨時以超鏈接跳往下一個閱讀思維的焦點。超鏈接、超文本環境下的數字化閱讀對象能夠提供無限豐富的閱讀內容,在這種方式下閱讀的大眾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從頭到尾的順序性閱讀文本,“他們選擇閱讀文本的時候往往習慣從一個標題迅速跳到另一個標題,從一個網頁馬上跳到另一個網頁,甚至通過超鏈接從一本電子書的某一章節立刻跳到另一本電子書的某一段,從精讀轉向泛讀,從靜態轉向動態,從一元轉向多元……”,“作者主權”的閱讀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被瓦解,代之而起的是“讀者主權”的閱讀模式。作者再也無法強行劃定“讀者”的視野,再也無法高高在上地將單一的形式和固定的內容“推”向讀者,相反,讀者是從信息庫中把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拖”出來,作者只是素材的提供者。因此,換句話說,數字化閱讀也是充滿個性的閱讀。
二是數字化閱讀是聲色俱全的閱讀。文字作為一種抽象符號,它的特點決定了傳統閱讀是一個從概念的領悟到情景意境的想象循序漸進的心靈感受過程,而電視、電腦甚至手機等屏幕視覺文本把圖片、圖像、動畫、聲音、語言、文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號形式與介質融合在一起,這就決定了不論是網絡期刊、數字報紙還是電子圖書、博客,都可以融入多種媒體表現方式,說明數字化閱讀可以全面調動人們的感官,從而獲得更豐富的信息體驗。
三是數字化閱讀是互動式的閱讀 。傳統的大眾傳播典型特點是從傳者到受者的點對點的單向運動,信息傳播者決定一切,傳統的紙本閱讀也是如此。雖然有時讀者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需要等主觀因素,對讀物作出個性化選擇,但這種選擇仍受到紙媒的嚴格控制,只是受者一廂情愿。但是,數字化閱讀,特別是網絡閱讀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象,借助于博客、播客、維客等基于互聯網的新技術,讀者可以直接參與到網絡環境中,自助式地進行閱讀,而且還可以參與網絡創作和出版,成為信息的提供者。網絡的交互性為讀者與作者及其他讀者提供了更為開放的實時互動對話交流功能,打開了傳授雙方互動的閥門。
二、數字化閱讀開啟閱讀新天地
一是擴大了閱讀形式。數字化閱讀從文字和圖片擴充到了視頻、音頻,給人一種立體閱讀的感受,且閱讀、保存、傳播都更方便。如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管理中心整合的長達13245個小時收錄了22481部作品的視頻資源庫,包含了地方戲曲、影視作品、專題講座、曲藝作品、文化專題片等七大類,為讀者開啟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學習寶庫。
二是豐富了閱讀體驗。數字化閱讀的本質是幫助讀者更便利地閱讀,它改變的并不是閱讀內容本身,而是閱讀者的閱讀方式、閱讀體驗和閱讀心情。比如在網上閱讀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讀者可以運用網上的各種資源進行“深閱讀”,包括利用鏈接調出其歷史背景、相關資料甚至利用視音頻等輔助閱讀手段。數字閱讀短期內不能完全替代讀傳統紙質的書,但紙質的書已經無法承載今天的海量信息,新媒介帶來了更多展示內容的可能性。
三、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影響大眾閱讀心理與方式的應對措施
一是媒體承擔責任。面對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對大眾閱讀心理與閱讀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媒體必須要勇于承擔責任。首先,必須要做好“把關人”的角色,對新媒體閱讀議程進行優化設置。出版業要在出版作品方面進行嚴格把關,必須保證閱讀作品質量,提升大眾閱讀品位,促使大眾在閱讀當中傳承文化,傳播知識。其次,新舊媒體需要良好的結合,促進新時代閱讀形式更加理性化。最后,媒體需要營造有思想、有深度的閱讀環境,廣泛容納高雅的閱讀內容,避免發生上述系列問題。
二是政府多加引導。政府在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影響大眾閱讀心理與方式方面亦要相應的制定應對措施。首先,必須要能夠積極引導正確的網絡輿論。互聯網由于傳播速度較快,互動性較強、信息量較大,已經成為了當前的輿論集散中心,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自由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但是,由于缺少門檻限制,使得網絡出現了諸多負面的、極端的言論。政府引導正確的網絡輿論,將能夠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其次,政府應該積極的鼓勵發展公益性出版。出版物承擔著傳承文明、傳播文化的眾人,能夠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為人們提供精神食糧。面對當今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媒介,政府可以鼓勵大力發展公益性出版,不斷擴大規模,以便增加其社會影響力。
結論
綜上所述,由大眾的閱讀習慣會隨著傳播媒介的變化而改變,可以說大眾閱讀史便是傳播媒介的發展史。當前,受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的影響,大眾閱讀出現了“淺閱讀”現象,并且出現了另類閱讀自由化和信息但在超載,為此,媒體與政府均應該積極承擔責任,為大眾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引導大眾正確閱讀。
參考文獻
[1]唐燦M.數字網絡時代的電子圖書形態設計[J].藝術設計研究,2015(4):88-93.
[2]劉瀾.新媒體時代圖書館知識傳播效果研究--基于遼寧大學圖書館讀者的調查[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2):89-92.
[3]王芬.數字媒體對大眾閱讀的影響及圖書館服務創新[J].河北科技圖苑,2015(2):37-40.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