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甡生
摘 要:大別山區水土流失使得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及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為此,本文結合大別山區的實際情況,對其當前水土保持現狀進行分析,并基于此探討其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同時提出有效的治理對策,旨在更好地實現對大別山區水土流失問題的改善。
關鍵詞:大別山區;水土保持;現狀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18)22-0154-02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Dabie Mountain Area
WANG Shensheng
(Yuexi County Wuhe Town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Yuexi Anhui 246600)
Abstract: The soil erosion in the Dabie Mountain area damaged the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Dabie Mountains was analyzed, and the main caus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were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in Dabie Mountains.
Keywords: Dabie Mountain;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present situation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及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工作要求下,促進大別山區防治水土流失工作和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中加強水生態修復、加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綜合整治的工作任務相結合,對確定大別山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具體方略、方向、任務及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1]。筆者結合2017年大別山區的調查成果及相關衛片分析作為基礎,對其水土保持現狀進行進一步分析,針對大別山區屬南方山區的特點,分析其水土流失的成因,對其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整治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大別山區水土保持現狀
1.1 大別山區水土流失情況
根據2017年的調查結果以及衛片分析來看,當前大別山區的水土流失總面積達9 520km2,水土流失引起土方流失總量為2 726.5萬t,平均每年侵蝕的模數達到了2 864t/km2。在大別山區水土流失中,強度侵蝕達到1 640km2,平均每年侵蝕的模數超過了5 000t/km2。
1.2 大別山區水土流失現狀評價
1.2.1 面臨的形勢。就當前大別山區的經濟發展形勢來看,其土地、水資源被大規模的開發運用,礦產資源的開采也加劇了水土流失,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為大別山區各種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了嚴峻挑戰,而資源環境作為約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成為水土保持的監管重點。
1.2.2 發展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生態文明和加強環境保護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為生態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在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2015年11月發布的《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編版)》中,也將大別山區列為全國47個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之一。
2 大別山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2.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種。①地形:大別山區的坡長、坡度、海拔及相對高差等均會引起水土流失;②氣候:年內降水分布、降水量、降雨強度和氣候日照等也會影響水土流失;③土壤:水土流失主要是因土壤受到侵蝕作用而表現出的特征,故土壤的抗蝕性、透水性和抗沖性均會對水土流失帶來較大的影響;④地質:通常是指新構造運動、巖性運動,巖石的堅硬性、風化性、透水性等均與水土流失密切相關;⑤植被因素:一旦植被遭受到破壞,那么必然會導致其原本的功能喪失,從而加劇水土流失[2]。
2.2 人為因素
由于大別山區多以農民為主,其主要生活、經濟來源均是依靠土地進行耕種,但由于缺乏相關知識,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和發展經濟作物,盲目地進行土地掠奪性開墾。而大面積的開墾坡地,導致坡地越來越貧瘠,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除此之外,部分基礎建設并未嚴格按照水土保持的相關要求來實施。例如:不合理建廠、修建公路、采石等,不僅導致植被遭受破壞,使邊坡的穩定性下降,同時未按照相關要求對廢土、廢渣進行處理,而是使其大量隨意堆積和棄置,一旦遭遇暴雨天氣,就會引發泥石流、塌方等地質災害,從而引起水土流失。
3 大別山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對策
3.1 綜合治理水土流失
首先,應將形成地表徑流的主要地段作為著手處,因地制宜,按照治理與預防并舉的原則實現對水土流失的有效預防;針對治溝與治坡同時實施的情況,則重點加強治坡;針對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并舉的情況,則重點發揮生物措施的作用。只有通過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來實現集中治理和綜合治理,才能更好地發揮持續治理效果,達到顯著效果。結合社會發展以及國民經濟對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相關要求,可通過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的方式來進行水土保持全面治理,充分發揮生物、工程及農業技術措施的優勢,通過合理配置,幫助生態環境恢復自然修復能力。此外,借助現代科學技術,通過分區防治的防范來實施全面管理,以更好地改善水土流失問題[3]。
3.2 開展水土保持的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
在治理水土流失的過程中,應重視水保科技含量、科教興水保的戰略,積極發揮科學技術作用,使水土治理開發工作的速度、起點、效益均能得到有效提升,并推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從以往的分散治理迅速向規模化治理轉變,從粗放型治理迅速向集約型治理靠攏,從防護型治療轉變為開發型治理。在大別山區建立起相對完整的水土保持的科研機構和行政管理機構,并基于此構建起水土保持組織體系,建立起一支具有較高科研水平和專業知識的科研隊伍,積極引入各種先進技術以全面提升大別山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水平。
3.3 加強林草植被建設
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林草植被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較好地實現對區域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為此,在大別山區水土流失治理期間,應充分認識到林草植被的重要性,以嚴厲的整治措施來實現對毀林開發、森林采伐、開礦采石及野外用火等行為的制止,規范荒山、荒地開發行為,降低人為活動對土壤、植被造成破壞,同時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加強對大別山區的整地處理,充分落實封育管護,提高造林種草的保存率和成活率。
3.4 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
大別山區所涉各省應針對大別山區水土治理工作設立專項治理資金,并結合治理工作的開展進度,給予穩定、持續的資金支持。政府還應牽頭帶領廣大社會組織和公眾積極參與水土流失治理,構建起多元化、穩定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此外,國家還應為大別山區生態建設提供相應的資金補償,促使大別山區水土流失能迅速形成一套規范的、科學的、可操作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與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促使社會受益者與生態公益經營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得到調節。此外,積極推動荒溝、荒山等的租賃、承包,鼓勵大別山區農民參與到生態環境建設中來,使得其農業活動形式得以轉變,從更好地實現對大別山區水土流失問題的改善[4]。
4 結語
當前,大別山區的水土保持形勢嚴峻,尤其是在各地經濟持續發展的影響下,其水土流失問題日漸加劇。但是,隨著國家對水土流失問題的重視,大別山區所涉各省也提出了水土流失生態建設規劃。要把握發展機遇,關鍵是要明確水土流失問題的成因,再對癥下藥,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使大別山區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參考文獻:
[1]才慶欣.水土保持現狀存在問題及生態建設規劃研究[J].內蒙古水利,2018(4):47-48.
[2]王鎖.錦州市水土保持現狀及農戶行為制約因素分析[J].地下水,2018(2):192-193.
[3]楊潤鋒.礦山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現狀及對策分析[J].科技與創新,2016(4):29-30.
[4]高曉寧,辛勝.科學發展觀視閾下的水土保持現狀[J].南方農業,2015(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