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包艷宇
【摘 要】創業機會識別能力是決定大學生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也是檢驗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質量的風向標。從明確創業警覺性、豐富社交網絡、凝練核心素養等維度,闡述提升大學生創業教育轉型發展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創業機會識別;創業教育;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G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2-0145-02
產能過剩,經濟下行壓力激增,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是導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日趨明顯的3個主要原因。大學生就業率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它對國家經濟穩定發展和民生穩固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國家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全力推動成為擴大就業、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這也是富國強民的有利之舉。創業已成為一種“全球現象”,并持續升溫,《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決定》中指出要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除了國家出臺鼓勵創業的相應舉措,提供積極的外圍環境之外,高校作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基地,承載著造就“雙創”生力軍的歷史使命,理應順勢而動,給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創業教育,向大學生傳授創業知識,提供充足的創業空間并適時促成其創業夢想,引導他們主動發現身邊的創業機會,這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對大學生創業機會的識別能力的培養。
1 創業機會識別相關概念與理論模型
1.1 創業、創業機會與創業機會識別
學術界對創業這一概念還沒有非常清晰和統一的論述,來自于不同學科的學者對其進行了多維度的闡釋,例如:Drucker(1985)認為創業的核心是將資源從低生產力處轉移到高生產力處;Timmons 認為,創業是一種更為全面的思考、推理和行動的方法,不僅要善于把握商機,還要有高超的領導才能。本文所定義的創業是指大學生個體或團隊在校期間,利用身邊可用資源所進行的腦力或體力活動。
許多學科領域如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都對創業機會非常關注。學術界通常認為創業機會既需要被發現同時也需要被創造。通過梳理有關創業機會的研究可以發現,圍繞創業機會的研究主要有3個方面的內容:如何發展創業機會、哪些因素可以影響創業機會及創業機會與創業結果之間的關系。
創業機會識別是創業機會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常被視為一個階段性的模型,其中包括主觀搜索、識別和評價的過程。在存在主義和認知主義的爭論深化中,研究者綜合指出創業機會識別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具體包括創業者對商機的搜索能力、感知風險能力及整合運用資源能力等多方面。
1.2 創業機會識別過程理論模型
Ardichvili等(2003)提出機會識別與開發理論模型,他們指出創業機會可由多種方式獲得,可以是自主感知發現的,也可以是創造出來的;認為創業警覺性是創業者的重要特質之一;創業機會識別過程還包括對于機會的評估。Lumpkin 等(2004)建構了創業機會識別的五階段模型,即準備、孵化、頓悟、評價和闡述。王競一(2015)概括出了中國大學生的創業機會識別4個階段,分別是獲得、評估、開發和檢驗。
2 影響創業機會識別的因素
2.1 創業警覺
創業警覺是指大學生個體能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敏銳地把握商機的能力。它是提高創業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創業警覺維度對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具有顯著性預測。創業警覺首先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警覺可有效地提升大學生信息搜集的能力,進而促進其感知威脅的能力。其次,創業警覺可以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隨著創業警覺性的提高,大學生對主動發現創業機會產生更大的興趣,面對壓力源更具策略,堅定了其創業成功的決心,從而推動了創新創業的發展。
2.2 社會網絡
社會網絡是個體之間、個體與組織之間在溝通和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關系。從大學生創業角度看來,大學生的社會網絡可定義為在高校背景下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與他人或組織之間形成的正式與非正式的人際關系的總和。大學生的社會網絡主要分為4個維度:網絡規模、網絡中心性、關系強度、異質性。社會網絡是大學生提升創業機會識別能力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其中的關系強度會對創業機會識別能力產生影響。大學生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大量的創業信息,擴大了知識邊界,促使了資源與機會進行互動。
2.3 個人心理傾向
創業心理傾向是創業行為的風向標,它表達的是大學生對是否從事創業活動的一種主觀態度。發覺并歸納具備創業心理傾向的大學生,勢必具備較強的創業機會識別能力。通過梳理文獻,可歸納出如下創業心理傾向特征。
(1)男性大學生創業心理傾向高于女性大學生。現在社會整體呈現鼓勵創業的趨勢,高校也紛紛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大學生對自主創業充滿好奇,再加上男生更具冒險精神和實踐力,導致男生在創業行動性方面比女生更強也更為穩定。
(2)大一學生創業傾向最高,大三學生最低。大一學生剛入學,對未來具有更多的憧憬,思維更為活躍,思考的范圍也較為多元,有利于在大范圍中搜索并發現創業機會;但進入大三之后,面臨著就業、考研、出國等壓力,導致學生開始主動規避創業風險,從而導致創業機會識別能力降低。
(3)父親的職業。由于父親在家庭中大多扮演著經濟支柱的角色,因此父親的職業對子女的職業選擇會產生較為深刻的影響。對大學生來說,其父親創業的,大學生創業心理傾向最高;父親就職政府機關的創業傾向最低。父親的榜樣力量營造了創業氛圍,是鼓勵大學生提升創業機會識別能力的重要因素。
2.4 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
大學生需要具備廣泛的基礎知識、扎實的專業技能,并結合專業進行創業活動,才能在現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具有創造性的創業機會識別過程。大學生除了需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外,還需要具備與創業有關的知識,例如法律、稅收、人力資源、營銷策略等。
有學者從個體的認知能力來分析創業者的行為特點,成功的創業者認知風格大多呈現出典型的創新特征。通過對大學生創業者的研究發現,創業成功者較其他人更容易發現市場商機,可以迅速接納有效信息,這都歸功于他們凸顯出來的認知特質。大學生創業者對市場環境有洞察力和敏銳的認知,對經濟形勢的瞬息變換可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并可從政府扶持的創業政策中識別好的創業機會。
3 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能力的培育
3.1 引導大學生關注市場變化,培養其創業警覺性
大學教育是一種通識教育,常以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知識的更新程度往往不夠快,也很難緊跟國家政策形式的變化,對市場的關注度不夠,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能力的養成。因此,大學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要真正實現從教育理念到教學方法的全方位變革。教育理念的轉變主要指將“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相融合;教學內容的安排要適當體現應用性的特點,專門開辟創新創業的實踐指導課程;教學方法的轉變應摒棄傳統的講授為主的方式,采用體驗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結合案例教學、研究性教學的方法;最后要注重教學評價的改革,在過程性評價的基礎上,利用多元評價的方式,注重綜合實踐能力的考核。
同時要引導大學生主動關注社會、市場和政策的變化,從變化中發現創業機遇。如引導大學生關注主流媒體的推送、關注行業公眾號、閱讀相關網站等,培養其信息收集的能力。此外,學校還要聘請行業精英為學生開展專題講座,進行技術和政策引領,使大學生可以獲取創業領域的第一手信息;還要組織大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以一個創業目標為單位組成創業小組,通過模擬或參與創業大賽,提升大學生識別創業機會的能力。
3.2 注重大學生人際交往,完善社會網絡
創業需要豐富的信息來源,社會情境的變化多數是由錯綜的社會網絡通過一定途徑傳遞給大學生創業者。因此,大學生需要暢通咨詢渠道,打通屬于自己的社會網絡橋梁,才能更好地獲取創業機會。社會網絡除了能夠給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創業咨詢之外,還可以為新企業運營提供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從而順利應對創業之初的各種困難。而現行的大學教育體系,重智育和知識性培養,缺乏對大學生情感教育和人際交往技能的培育。創新能力的培育,需要以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為基石,將大學生社交技巧列入通修課程,并以微課或講座的形式傳播人際交往知識和技巧。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干部或其他社團的工作,在實踐中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以校園活動為載體,為學生社交知識的轉化提供平臺。
3.3 以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能力為基礎,凝練創業核心素養
創新創業教育的轉型發展,應以提升大學生創業核心素養為突破點。大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由多維度要素構成,除了前文論述的創業機會識別能力之外,還應具備創業動機、創業警覺性、決斷力、自信等方面,只有將此類素養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得以整體提升,才能夠達到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目的。互聯網時代的推進,給大學生創業的機遇和規律都帶來了新的契機,高校在課程設置中應注重對大學生創業核心素養的培養,引導大學生發現商機,將創造性思維習慣化,保持較高的創業警覺性,并積極拓展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
參 考 文 獻
[1]鄭瑞倫,鄧旭升,肖前國,等.專業對大學生主觀創業機會隨時間變化規律的影響[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1):178-183.
[2]龔光軍.創業機會識別能力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2):63-65.
[3]王飛,徐占東,顧瑜婷.社會網絡對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的影響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