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彬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8)02-191-01
摘要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學科素養的概念,而素質教育背景下,體育學科作為中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從核心素養的內涵出發,就中學生核心素養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培養中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夠為中學體育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中學生 體育核心素養 現狀 培育途徑
一、引言
在教育部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等規范中,將核心素養定義成學生應該具備和掌握,能夠推動自身健康發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品格與能力,指出在新時期,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原則應該包括科學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其核心素養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以及社會參與三個層面的內容。核心素養中核心一詞并不單單指知識或者技能,也并非指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態度,而是重點體現在如何運用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里所需要的思維能力與判斷能力即為核心素養。
二、中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現狀分析
(一)欠缺意識與能力鍛煉
當前,許多學生對于體育課程重視不足,缺乏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雖然在素質教育持續深化的影響下,認識到了體育運動的健身和美體作用,但是許多學生對于體育運動項目的實際價值依然了解不深,運動能力偏低。體育動機是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體育考試,或者單純的娛樂,雖然動機明確,但是缺乏持久性和穩定性,一旦目的達成,體育動機會隨之消失,體育行為也會立刻停止,沒有能夠形成良好的運行習慣。
(二)忽視情感與品格培養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對于學生體育情感和品格的培養普遍重視不足,導致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缺乏足夠的興趣,多數學生有著良好的體育道德品質,但是其在體育活動中并沒有表現出來,存在著意志力薄弱的情況,缺乏挑戰自我的意識,在體育競技中缺乏拼搏精神與合作意識,運動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缺乏知識與行為引導
現階段,中農學體育教學普遍存在著健康教育缺失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重視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師資力量缺乏,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健康意識欠缺,不知道怎樣做好自我保護,容易出現運動損傷。同時,體育課堂上,存在著一些不健康行為,如部分學生將籃球、排球等運動器材作為凳子來休息,也存在因為比賽輸了而罵人甚至打斗的現象,這些都是由于缺乏對于健康知識和行為的引導造成的。
三、中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一)更新觀念認識
中學體育教師應該樹立起教書育人的觀念,強化體育教學的育人能力,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教育理念轉化為自身教育行為,強化理論學習,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教學過程中,配合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加強對于學生的引導和教育,保證體育教學效果。
(二)培養情感品格
可以結合不同體育項目的特點,對學生的體育情感和品格進行培養,以籃球、足球等項目為例,其本身屬于團隊性運動,雖然個人能力同樣十分重要,但是關鍵還是要求團隊的配合。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從項目的特點出發,強調團隊合作聯系,使得學生能夠通過相互合作來對提升自身的合作意識。不僅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發現責任心強、敢于拼搏、不懼失敗的學生,教師都應該通過恰當的引導,對學生的品格及情感進行培養。
(三)滲透健康知識
一方面,在體育教學中,應該滲透相應的健康知識。以籃球教學為例,在對傳球和急求的技巧進行傳授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做好自我保護,確保其能夠通過提前預防的方式,避免手指挫傷的情況;另一方面,應該重視健康行為引導。體育教師需要做好體育運動的監管工作,如果發現安全隱患,則應該及時引導學生進行規范和防范,教導學生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時,重視危險行為的規避。
(四)做好教學評價
在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學中,合理的評價必須包含學生的體育興趣、運動習慣、體育意識以及體育能力等,在促進其核心素養提高的同時,也可以保證學校體育評價的有效性。學生的體育成績應該從其出勤情況、課堂表現、運動技能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不能單純的通過考核來確定。
四、結語
總而言之,素質教育持續深化背景下,中學體育教學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不僅重視對于基本運動技能的傳授,也強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針對當前中學體育核心素養培養現狀,學校和體育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觀念,加強對學生體育情感和意識的培養,在引導其養成體育習慣的同時,將健康知識滲透到教學中,配合有效的教學評價,提升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保證教學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