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騰華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有著重要作用,是將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良好方式,在小組合作學習之中取長補短,不斷進步學習。
【關鍵詞】高中英語 小組互助 學習成效 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156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和意義
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在傳統集體教學師生單維交流中,教師壟斷整體課堂的信息源,而學生處于被動的局面的狀況,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能夠得以充分的發揮。具體來說,小組合作學習有下面一些優勢: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增進學生的感情,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有利于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總的來說,小組合作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從分析可以看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與模塊教學的特點是相當吻合的。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主張小組合作學習是落實高中英語模塊教學的可行教學途徑。
當今的時代是科技競爭的時代,而競爭的成敗往往取決于人們的合作。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將不同的知識加以交流、綜合、提高和運用,就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基礎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進行探索性的研究,教育將面臨新的挑戰——如何處理好必要的競爭與機會均等原則之間的緊張關系,如何把“具有刺激作用的競爭、具有促進作用的合作和具有聯合作用的團結,這三方面協調起來”這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
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在交往中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極大作用的。從激發學生主體性而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在較短的課堂時間內給予學生較為充裕的活動時間,包括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探索創新的時間,而小組合作學習就較好的解決了這一矛盾,使學生能在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學習、逐步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二、正確劃分小組
小組劃分的方法有多種,教師可靈活采用。對于課堂上一般的學習任務,可按班級的正常座次,將座位鄰近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這樣無需重新調整座位,操作較方便,而且也無需將學生分出層次,可減輕學生的心理障礙。對于超出課堂范圍而又有一定限期的學習內容,可讓學生自由組合來分組。此項分組方法更適宜高中學生。因為高中學生有一定自覺性且自主獨立意識較強,這樣分組可提高他們在一起鉆研問題的興趣,從而增強了學習效果。如果學習任務難易有所不同,也可讓程度較好的學生組成小組去完成難度較大的任務,程度較差的學生組成小組去完成難度較小的任務,這樣使全班同學都具有成就感。
三、教師所處的位置
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旨在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使學生與新知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教師必須意識到簡單地把學生置于討論小組中,是不會奇跡般地產生效果的,不僅要明白構成合作性學習的要素,同時要知道課堂中存在著許多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的不同方法。設計內容要符合學生實際,要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還要考慮學生語言輸出過程會出現那些問題。
四、布置學習任務
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難易要適當,如果太容易,學生不需要他人協助也能完成,就會失去合作學習的意義,學生的合作也會失去動力;如果太難,小組通過一定的努力仍不能達到目標,便會飽嘗失敗的苦果,逐漸失去學習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興趣和主動性。教師設計的討論題既要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活動,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內容的難易應確定在學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層次。這樣才具有挑戰性,才有利于激發學生個體的主動性,以及小組合作的積極性,才能發揮小組這一“學習共同體”的獨創性、創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戰性的、有一定難度的、值得探索的創造性問題,都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例如,在學了《A Sad Love Story》之后,我給小組布置了如下一個討論題作為家庭作業:
What do you think is going to happen to LiFang and HuJin after LiFang threw away her Valentine’s gifts?并告訴學生:討論完畢后應形成一片書面作文,第二天上課時派小組代表在班上朗讀,讓全班同學評一評哪個小組寫得精彩。學生對這種討論題很感興趣,因為這種任務難易適當且有趣味,他們都爭著表現自己。第二天上課時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基礎差的學生在代表自己小組朗讀時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另外,把課堂任務和課外作業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外作業成為課堂任務的有效延續,使學生在課堂以外也能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使課堂任務得到有效的延伸。
五、合理有效的評價
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也將之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在評價時,要做到客觀公正,而且形式要多樣。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或認可的依據,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此外,還可結合組內成員自評、組內成員互評、小組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自我評價以及師生合作評價等。教師還可根據課堂觀察、作業批改、找學生談話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成功的經驗和不足之處,進而針對每個小組的表現,再分別作具體的指導,促進每個小組都進行反思,這樣逐漸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性循環。班級合作小組形成一個積極融洽的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平等合作,快樂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林立、王之江著:《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2]陳冬雷.提高高中英語課堂實效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