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
【摘? ? 要】小學音樂教學是一種通過對具體音樂作品的聆聽,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美的音樂教育形式。它通過教師簡明、生動、富有活力的講解提示,倡導“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的教學理念,將聽者從原本對音樂無意識的“聽”進入對音樂內涵的感覺和理解,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音樂的欣賞者。
【關鍵詞】小學音樂? 課堂教學? 情感體驗? 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8.088
小學音樂教育,是小學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學生們對音樂的強烈興趣與愛好、為音樂作品的情感所感動、在音樂活動中獲得的充分滿足和愉悅,對培養小學生美的意識和美的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放手參與,培養小學生創造美的情感
小學音樂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音樂節奏和旋律感的培養,通過對其進行節奏和旋律的訓練,發展其音樂才能,使其感受音樂旋律、節奏的美妙并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師可以發揮音樂課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強烈的特點,讓學生親自參與,通過動作與律動音樂音色、力度、音高、節奏的協調配合,去認識美、發現美、感受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為了使全體學生親自體驗并參與其中,對一些歌曲采用讓學生進行讀、拍、打結合的方式進行。先出示曲譜節奏,讓學生用學過的音樂知識觀察分析,找出節奏規律做練習鋪墊;然后分小組進行視讀練習,等到讀熟練流暢后進行視拍節奏,最后教師彈旋律學生邊讀邊拍節奏進行合奏練習,加入歌詞進行朗讀練習,達到了和諧的效果。接著引導,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練習中的節奏規律發給打擊樂器讓學生自己創作、編排、自打節奏。這不但為學習歌曲做了很好的鋪墊,也讓學生明白了美是可以自己創造的,并體會到團結合作的偉大力量,并從中體會到了創造美的驚喜。每個學生都親自參與了這樣的實踐,他們配合默契,如臨其境,增長了音樂知識,同時也滋育了對音樂的喜愛之情,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從而使他們創造美、表現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對今后學習音樂創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提高了對音樂的感悟能力。
二、激情律動,培養小學生審視美的情感
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注意。當學生進入一種特殊情境面對特定的審美對象,耳聞目睹是美的形象及充滿新異性的事物,新鮮感便會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比如,組織教學時,教師優雅的儀表,親切而真誠的問候,清晰簡潔的談話,優美輕盈的背景音樂等,都會使學生感到輕松,和諧和愉快,使其產生良好的審美心境。既適合音樂教學的起始階段,同時也適應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音樂教學的不同階段起著不同作用,可起到愉悅審美環境,喚起審美注意,激發審美渴望,用于教學過程的各環節和教學內容的連接,能起到承上啟下,培養新的審美心境,喚起新的審美注意和審美渴望,用于教學內容之中。使原有的審美要素,更加豐富多彩,產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審美效應。
對任何歌曲,老師都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其歌詞內容、音樂特征等,有表情的歌唱。而后,再用恰當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現歌曲的情感。引導學生關注歌曲的情感表現,表現歌曲的技能技巧等,以保證更好地表達音樂的感情,保證表演的藝術質量。這個過程不僅是提高學生表演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過程。
三、以情怡情,培養學生自信美的情感
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能力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重視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課堂音樂教學成功的前提和關鍵因素,是建立一種融洽、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如教師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學生也會信賴教師,進而“親其師,信其道”,在師生感情的交融中,愉快地完成音樂學習任務。教師要創立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與學的音樂實踐方式。
音樂教師對所有的學生,都要給予熱情的關懷和鼓勵,特別是對音樂學習能力比較低、甚至音樂能力有某些缺陷的學生,更要給予幫助和輔導,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自信地參與各項音樂活動。要防止發生歧視、甚至剝奪音樂能力有缺陷的學生參加音樂活動的現象。對有音樂特長的學生應給予相應的指導,并引導和鼓勵他們關心、幫助他人的音樂學習。
四、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合作美的情感
課外音樂活動,能更好地擴大學生音樂視野,發展學生音樂才能。它在滿足學生個人的愛好和發揮個人專長方面,比音樂課有更大優越性。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安排好課余生活,滿足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組織課外音樂活動,不但能進一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激發求知欲,豐富課余生活,促進身心健康,而且,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音樂才能和特長,盡早培養創造型人才。
根據學生的不同愛好,結合學校鄉村少年宮活動,組織不同類的活動小組和活動形式。如電子琴隊,通過集體排練和演出中的嚴格要求和指導,讓學生不斷克服困難,在潛移默化中懂得只有協調一致、積極合作,才能成為一個有凝聚力的群體,才能奏出和諧統一的音調、整齊的節奏和美妙動人的音色。如合唱隊,因合唱是群體活動,從排練到演出,必須使每個參加者處于高度協調統一之中,不論是節奏、速度、對音樂的理解等等,都要保持準確一致。在潛移默化之中,美妙動人的音色、節奏、想象力、表現力和協調感等都將悄悄注入學生們的心田,使其身心經受一番美的操練和體驗。通過這些活動,豐富了他們的課余文化生活,陶冶了高尚情操,提高了他們的技能技巧和音樂素質,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一名音樂教師,要善于挖掘音樂蘊含的力量,即要用健康向上的音樂引導學生,使他們的創造能力、欣賞能力、感受能力、自信能力得到提高,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以知識,技能為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參考文獻
[1]馬婧.淺談音樂課實施創新教學的思考[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1(06).
[2]扎西娜姆.淺談音樂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