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輝
【摘 要】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的發展浪潮中,把握好民族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是正確處理當下民族文化發展的基本前提。著眼民族地區深厚的文化資源,本文通過對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達到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目的。
【關鍵詞】民族文化 文化資源 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6.169
民族文化作為民族血脈認同的因子是維系民族關系的精神紐帶,是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在全球經濟加速發展的影響下,我國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意識越來越薄弱,家鄉榮譽感、民族認同和自豪感以及憂患意識的缺失,使得他們覺得本民族文化的興衰與之無關,鄉愁的意義對他們而言也僅僅是一種記憶。因此,加強中小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榕江縣中小學對本區民族文化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所謂民族文化教育資源,就是指現存于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特別是本民族在長期的教育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人類精神活動及其精神產品。它包括本地區的民族思想、文藝、民風民俗、歷史文物等。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鄉土文化資源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在這種趨勢下,榕江縣中小學對本區的民族文化教育資源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和利用,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傳承優良民族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難看出,其開發利用的程度還不夠充分,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對本區民族文化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不夠
榕江縣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為本地中小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學校并沒有對其進行充分的開發與利用,不能將本地民族文化如腦入心,使之從中吸取營養,堅定文化自信和自覺。
學校的校園廣播、板報等內容幾乎沒有涉及到本區民族文化資源,校園文化建設也極少涉及本地民族文化資源。學校沒有充分利用本地民族文化資源打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資源
一方面,教師沒有認識到民族文化資源對學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極少涉及本地區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識。致使學生對境內民族文化資源的求知欲不高,而其他學科的教師認為民族文化與其課堂教學毫無關聯,故在教學中根本沒有提及民族文化資源。
另一方面,教師本人對本區的民族文化資源并不甚了解,導致他們在教學中無法靈活地加以利用。且片面認為在教學中講述鄉土文化是浪費課堂時間,增加教學任務,導致民族文化教育資源在教學中無法得到充分利用。
二、榕江縣中小學開發利用本區民族文化教育資源應采取的對策
(一)學校應大力開發、利用本地區民族文化教育資源
一是充分發揮現代傳媒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滲透功能。現代傳媒具有強大的信息傳遞、溝通和共享功能。學校應順應時代的發展,利用網絡的巨大優勢進行民族文化教育資源的宣傳。
這一工作的重點在于完善校園網路硬件條件,為許多還未具備校園網的學校設計建立專業的校園網,而后在校園網站設立本地區民族文化教育資源專欄,占領網絡陣地,充分發揮網絡在民族文化教育資源中的獨特作用,讓民族文化資源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起到陶冶和滋養。
二是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擴大本地區民族文化教育資源的影響。學校可以將廣播、板報、手抄報作為民族文化教育資源的宣傳陣地,擴大鄉土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力度,為情景化學習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輕松娛樂的環境中接受文化熏陶,對學生的思想起到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
(二)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本區民族文化教育資源
一是在導入中穿插民族文化教育資源。導入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開端,對整堂課的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情境導入法向學生預示整堂課的內容,引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教師以學生最熟悉的家鄉民俗文化引入課題,民族文化所內涵的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特點,使得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鄉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懷。
因此,教師用具體而生動的民族文化文化作為導入,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家鄉民族文化資源的關注,提升學生對本民族文化傳承的自覺性。
二是在課堂探究活動中穿插民族文化教育資源。新課改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式、探究式學習。教師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層次需求和個性化發展,盡可能多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得到多元化發展。為此,教師應當實時地將境內民族文化資源運用到課堂探究活動之中,讓學生能主動地參與鄉土文化的研究中去,體驗學習過程、分享探究成果,達到政治學科的教育目的。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正是榕江縣原生態的自然風貌和淳樸濃烈的民族文化氛圍的多樣性,孕育了榕江縣民族文化教育的差異性優勢。
文化的傳承需要對民族文化基因的認同和守護,時代的變遷需要文化的創新。這樣,教育,尤其是政治學科中的文化教育才更具活力,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必將在人的自信和覺醒中換發潛力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