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贏予
摘要:農業生產依托于自然環境,農產品的質量優劣,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農作物生長的環境。當今社會消費者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與綠色健康,綠色有機食品能夠占領更大的市場,由此可見環境保護對于農業生產,乃至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環境質量;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一、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生態環境質量是指在一個具體的時間或空間范圍內環境的總體或部分環境要素的組合體對人類的生存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適宜程度[1]。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與實施,生態環境質量問題得到了足夠的重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民的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在追求生產效益的同時也開始重視環境的維護。但是土地、水資源、大氣資源仍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一)土地資源
水土流失對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破壞。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干流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為75243平方公里。黃河中流流經黃土高原,黃土結構松散容易受浸蝕。另外,中游地區雨量集中,自然植物的破壞致使每年夏天的暴雨季節水土流失情況尤其嚴重?!队碡暋酚兄^“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西漢末年黃河在今河南??h西南古淇水口至遮害亭的河段“河水高于平地”[2];到了宋朝初年,棣州境內“河勢高民屋殆逾丈”[3]。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養分的流失相當于全國化肥產量的1/2…全國約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減少耕地6.7萬公頃”[4]??梢娝亮魇τ谵r業生產的強大破壞力。
荒漠化、農業用地污染等也是破壞農業土地資源的重要因素。我國的荒漠化涉及18個省份的471個縣,分布范圍極廣,擴展速度極快。風蝕、水蝕、土壤鹽堿化都是荒漠化的重要成因。農業用地污染的主要誘因是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以及地膜分使用殘留。
(二)水資源
工業廢水、城市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對農業用水產生了嚴重污染?!拔鬯兴挠泻ξ镔|影響了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農畜飲水安全,造成食品安全問題;不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使水體受到污染一造成水質下降”[5]?;蕷埩粢矔率顾w富營養化,浮游藻類植物大量繁殖,影響水體水質、影響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爭奪氧氣造成大量魚類死亡,破壞物種多樣性。
(三)大氣
PM2.5是指環境空氣中動力學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被稱為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其特點是直徑小且比表面積大。PM2.5的主要來源有自然和人為兩種,煤炭的大量使用是PM2.5激增的元兇。煤炭燃燒排放的煙塵許多無法去除的超細顆粒,是PM2.5細顆粒的主要來源。
PM2.5引起的灰霾天氣會減少農作物的日照時長,使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減弱。出現灰霾天氣時,空氣濕度大多在80%~90%之間,降低了農作物的蒸騰作用嗎,農作物對土壤礦物質的吸收也受到了直接影響。同時PM2.5還影響土壤質量,導致農作物減產。
二、農業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進行正式討論。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報告對可持續發展定義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6]。
1991年,國際糧農組織OAO)將農業可持續發展定義為“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實行技術變革和體質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滿足”?!吨袊?1世紀議程》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明確為:“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7]。由此可見,維護生態的可持續性發展,使農業環境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遵循自然生態法則、保護環境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總結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農業的要求已經不單單是追求產量,而是追求產量與質量并重、可持續發展。今后應進一步加強對農業環境問題的重視,保護農業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葉亞平,劉魯君.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評方法研究[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0,126:12-17.
[2]《漢書》卷29《溝漁志》.
[3]宋史》卷91K河渠志一黃河上》.
[4]李樹國.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對農業生態質量的影響研究[D].山東:山東理工大學,2012:10.
[5]李樹國.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對農業生態質量的影響研究[D].山東:山東理工大學,2012:11.
[6]Gro Harlem Brundtland.Our CommonFuture or Bmndtland Report[R].1987.
[7]《中國21世紀議程》,1994.3.25,第1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