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鵬
(518000 廣東南天司法鑒定所 廣東 深圳)
汽車行駛時能在短距離內停車且維持方向穩定性和在下長坡時能維持一定車速的能力,稱為汽車的制動性。制動距離與制動減速度,是制動性能最基本的評價指標。
制動距離是指汽車以給定的踏板力和初速度,從踩制動踏板至汽車停住所行駛的距離,制動距離與踏板力及路面附著條件等因素有關。制動減速度反映了地面制動力的大小,與地面制動力和制動器制動力有關。
汽車制動過程中,車輪從滾動到抱死拖滑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隨著制動踏板力的逐漸增大,車輪的運動形式可分為滾動、邊滾邊滑、抱死拖滑三種狀態,輪胎留在地面的印痕也有對應的滾印、壓印、拖印三種形態:第一階段,車輪接近于單純的滾動,印痕的形狀與輪胎胎面花紋基本一致。第二階段,車輪不只是單純的滾動,胎面與路面發生一定程度的相對滑動,輪胎花紋的印痕可以辨別出來,但花紋逐漸模糊。第三階段,車輪抱死不轉,出現拖滑現象,輪胎與路面滑動摩擦,在路面形成一條粗黑的印痕,即制動拖印。
在事故中車輛運動姿態和方向沒有發生急劇改變的情況下,可根據現場遺留的痕跡或物證的空間位置關系,利用運動學進行車速鑒定。當汽車緊急制動至停止時,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上式中,v0為汽車緊急制動時的行駛速度,g為重力加速度,φ為汽車縱滑附著系數,s為制動距離。
由于汽車制動時,從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到車輪抱死拖滑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汽車已經開始制動,但是輪胎在路面沒有留下拖印,其實際制動距離略大于制動拖印長度,如果把制動拖印當做汽車的制動距離,那么計算出的車速將低于實際車速。我們將汽車在緊急制動時,從踏板開始動作產生制動效果到車輪制動率達到75%時所經歷的時間,稱為制動協調時間,考慮到這個情況,可得下述公式:
上式中,t為制動協調時間。汽車的制動協調時間,對液壓制動的汽車應小于或等于0.35s,對氣壓制動的汽車應小于或等于0.60s。
當汽車具備路試條件時,可測得其制動減速度及制動協調時間,由agφ=,將該式代入上述公式可得:
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在高速公路行駛時,車頭及右后視鏡與前方因車輛故障站在公路中的行人身體發生碰撞,造成行人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據《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及現場照片,事發路段為磨耗較小的瀝青路面,事發時路面潮濕,路面可見該車左后輪制動拖印,制動拖印長度為39.32m。據該車車檢報告:制動系未檢見安全隱患。
事故發生過程應為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行駛至事發路段時緊急制動,車頭及右后視鏡與前方站在公路中的行人身體發生碰撞,某號重型廂式貨車制動縱滑至停止。因行人體重與某號重型廂式貨車的質量相差懸殊,根據車輛運動學及功能原理,對某號重型廂式貨車有下式成立:
上式中,v為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制動開始時的行駛速度,g為重力加速度,取值為9.8m/s2,φ為車輛縱滑附著系數,本案中,路面為磨耗較小的潮濕瀝青路面,參照汽車滑動附著系數參考值,取值為0.45~0.55,根據該車車型,參考制動性能檢測結果,t為制動協調時間,取值0.50s,s為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左后輪制動拖印長度,為39.32m。
將數據代入上式,解得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制動開始時的行駛速度為:19.73m/s~21.94m/s,約為71km/h~79km/h。
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行駛至XX門口路段時,車前部與XX駕駛的自行車發生碰撞,造成兩車部分損壞和XX受傷的道路交通事故。
據《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及現場照片,事發路段為磨耗較小的水泥路面,事發時路面干燥,事故終止時,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停止在其行駛車道,路面見其左側車輪制動拖印長24.65m、右側車輪制動拖印長24.78m,自行車及其駕駛員倒地在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前方路面。
在事發路段,對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進行多次路試,制動協調時間最大值為0.33s,最小值為0.24s,制動減速度最大值為6.92m/s2,最小值為 6.43m/s2。
事故發生過程應為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行駛至事發路段時緊急制動,與自行車發生碰撞,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制動縱滑至停止,自行車倒地滑移至停止。因自行車及騎車人的質量與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質量相差懸殊,根據車輛運動學及功能原理,對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有下式成立:
S為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最長制動拖印長度,為24.78m,由路試結果:取值為0.24s~0.33s,a取值為6.43m/s2~6.92m/s2。
將數據代入上式,解得某號牌重型廂式貨車制動開始時的行駛速度為:18.62m/s~19.66m/s,約為67km/h~71km/h。
通過上述兩個案列可以看出,根據路面留下的制動拖印,應用運動學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計算出車輛制動時行駛速度范圍,從而判斷出肇事車是否超速行駛,為交通事故責任劃分提供有力的依據。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制動拖印的形態,在逃逸案件中判斷逃逸的車型、逃逸方向等,從而為逃逸案件提供偵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