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艷
摘 要:小學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合的學科,也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學好語文才能更好地提升綜合素質。新課改以來,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注重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語文綜合性素養。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一談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幾點體會與策略。
關鍵詞:綜合性;小學語文;學習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性學習活動將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變化和面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也必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內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已有許多具體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亟待我們深入研究、切實解決,特別是如何操作,老師們更需關注。現根據個人教學經驗,拋磚引玉,介紹幾種“綜合性學習”的具體做法供大家參考。
一、挖掘課程資源,找準最佳結合點,落實“綜合性學習”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運用”。因此,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必然要和日常生活相結合,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下冊就明確提出了“綜合性學習”如:3月8日是媽媽的節日。自己制作一張賀卡,寫上一句祝福的話,送給媽媽,給媽媽一份驚喜。不知道寫什么可以問老師。這一處“綜合性學習”的安排抓住了3月8日“婦女節”這個特定的教育時機,起到了增進學生與母親之間的感情的作用。中華美德教育、表達教育、文字教育等以往可能相對獨立的教育領域都可在這一刻得到自然融合,這是真切的,生活化的綜合性學習。
二、緊扣生活,拓寬渠道,重視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中倡導“在實踐中學語文”,強調語文與實踐要更加緊密地結合。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團等教育資源,密切聯系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如,針對家鄉的發展和變化,我引導學生開展了《我愛我的家鄉》的討論性活動,讓學生自己調查與家鄉有關的歷史人物、名勝古跡、旅游風景、名優特產等,寫成小短文,并與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方式不限,可以采用畫畫、演講、朗讀、采訪、講故事等多種形式。通過這種綜合性學習交流活動,既培養了學生搜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文字描述、口語表達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而言,實踐是第一位,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直接體驗,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的。
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尊重學生的自主性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綜合性學習主要是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的活動。在教學中,我們需要放開手腳,相信學生,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給他們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走進大自然》是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一個主題,在那次活動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課前收集、整理材料,準備解說詞,我只是在旁邊輔助。學生圍繞主題思考,自己說出想要研究的內容,并設計解說方式。在這次活動中,學生不但親身了解到大自然可愛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大自然可怕的一面,還紛紛表態要當環境保衛者和守護者,向家長、親戚、朋友宣傳環保。像這樣,同學們從校內走向校外,從課本走向自然,從課堂走向社會,鍛煉了他們的組織能力,也培養了他們宣傳合作的精神。而我,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始終是他們的引導者、協助者,他們一直是主角。
四、實施多元評價,體現綜合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查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就要求我們小學語文老師在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方式上要體現多元性和整體性。
我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在活動中的參與度和配合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的能力;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根據已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的能力;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能力;學習成果展示和交流能力等。
我的評價指標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學生參與的狀態。學生在課上的精神狀態,同學關系是否和諧,小組參與率高不高;二是學生參與的時間。三是學生參與的方式。教師設計各種機會,讓學生選擇適當的機會和方式參與;四是學生參與的質量。學生在傾聽、理解他人發言,能否抓住要點,敢于發表意見。教師既要注重學生的量化成績指標,又要把著眼點放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的積極性,探究的能動性,以及方法的科學性等,從上述幾個層面來綜合評價學生的整體素質。
綜合性學習是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新的亮點,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可依,為提高綜合性學習的實效性,我在突出其結合性、實踐性、自主性、激勵性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課型,它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諸多方面為我國的語文教育乃至整個基礎教育開辟了一個新的教學領域,還有待于我們繼續探索,我們要在教學中充分認識綜合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轉變觀點,改變過去語文教學偏向孤立、僵化的教學模式,努力加強課程與課程之間、課程與生活之間、課程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運用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綜合性語文課程,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鐵軍.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與應用[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黃全明,陳樹寶.小學語文教育科研[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