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圓 王利麗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的教育方式也隨之得到改革,特別是在小學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比較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講和理解能力,這樣的小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而目前更加重視對小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的意識,因為只有學生提出問題,才說明了學生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創新意識奠定基礎。在實踐經驗教學基礎上,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提問能力;培養
小學語文學習對其他科目的學習具有基礎的作用,語文學習體現了一個人的理解能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被有效的調動,這樣才可以真正地學好語文,并在不同的環境下合理地運用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產生一系列的效應,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得到答案,還可以在解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同時會帶動下一個問題的產生。當老師向學生提問的教學方式的轉變,有效地帶動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最終帶來學習的氛圍。并且,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的學習,還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語句的理解,同時提高對問題的認識,為學習其他科目奠定基礎。
一、借助多種方式,營造提問氛圍
小學語文是學生語言的正式啟蒙,在這一階段中,語文學習培養學生從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到書面的表達,并且向學生傳達我國中華文化的博大,為學生日后對中國文學的理解奠定基礎。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局限于課本,還要結合實際生活、社會來有效地激發學生提問,目前,隨著我國網絡化的不斷發展,教師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將課文中的內容進行展示,視頻和動畫更好地觸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創造性。同時可以創設情境教學,讓學生真切地去感受。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情境教學方法具有更多的優勢。同時,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課程,不僅是對語言的學習,還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語句的理解,對問題認識都得到提高,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初步培養學生提問能力
提問是幫助學生形成質疑意識的基礎,如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就會產生顯著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預習作業布置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提問的重要性,疑難問題是學習新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改善。教師可以有效地將提問探究的學習引入融入日常學習中,由于上課時間的限制,如果學生可以合理地利用自習時間,對于學生提問能力的提升會有明顯的效果。在預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并進行客觀評價,促進學生有效地提高質疑解難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坐井觀天》這一內容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標注,同時寫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然后學生會提出在井里可以觀察到多大的天地,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井里的天空和地面的天空有什么區別等各方面的問題,使學生在潛意識里形成對文章的初步理解,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活動,同時通過相應的問題,學生可以進一步地提出問題。通過提問能力的鍛煉,學生有效地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對學習新課文有著重要的意義,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學以致用,形成學生提問意識
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要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師要注意加強課內外興趣活動,教師在課前十分鐘,提前進入與學生進行交流:預習新課文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誰發現的問題較多?大家可以提出疑惑,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課前的幾分鐘成為學生的交流會,在學習熱情高漲之后開始新的教學,可想而知,學生肯定是主動學習了。在開始第二課時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幾分鐘與學生進行交流。然而這次的要求不再是誰提出的問題多,而是誰提出的問題更有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問題會比較少,但是提出的問題比較深入,經常是圍繞課文的內容、文章中心所提出的。這時,教師可以從中選擇出一兩個作為第二課時討論的重點。開展這樣的活動,有效地激勵學生在提問實踐中找出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中,才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達到善于提問的境界。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及獲得審美體驗的主要方式,其占用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身為語文教師,要合理地利用課堂內的時間,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進而有助于學生形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耀琴.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36).
[2]韓麗.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軟件(電子版),2017(8):69-70.
[3]楊桂琴.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3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