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彩萍
摘 要:籃球是初中體育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受學生歡迎的一項體育運動。通過籃球教學可以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對其生理和心理發展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當前初中籃球教學普遍存在忽略訓練學生體能情況,即使開展體能訓練,其方法也缺乏合理性,影響學生學習籃球效率。對此,基于體能訓練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望給予籃球教師提供教學
參考。
關鍵詞:初中籃球;體能訓練;問題;對策
籃球自傳入我國以來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正是因為其健身
性、合作性以及趣味性等特點快速普及到各個地區。學校也將籃球作為考核學生身體素質技能的一項教學,并在校園中定期組織籃球比賽,不僅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喜愛。由于該項運動較為激烈,因而提高學生競技水平的重點在于促使學生擁有良好的體能,再搭配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由此一來就能達到籃球運動目的和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
一、初中籃球運動體能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1.沒有針對學生體能開展訓練
在初中籃球運動訓練教學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不重視體能訓練,相關調查研究指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多和大部分初中學生重視籃球技術有關,即在課堂教學中會圍繞一個籃球技術多次展開模擬訓練,然而卻不愿花時間訓練體能,造成初中籃球運動員體能無法達到預期標準。此外很多初中籃球隊沒有針對體能訓練配備相應的教練,無論是籃球技術教學還是其他和籃球有關的教學都是一名教師負責到底。但教師的精力終歸是有限的,長期如此就無法兼顧籃球技術和學生體能,這種方式不僅影響學生提升體能,也不利于學生掌握籃球技術。
2.體能訓練方法缺乏科學合理
當前初中籃球運動體育訓練存在的通病在于缺乏整體體能訓練和缺乏科學合理的體能訓練?,F如今大部分初中學校體育體能訓練都較為單一,籃球體能訓練方式更不成熟,部分教師會在訓練中對學生運動訓練負荷進行盲目調整,以致于學生訓練失去控制,導致降低訓練效果和質量。例如在體能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時,體育教師則會偏向于杠鈴和長跑,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訓練方式,只有這種單一的訓練方式提升學生體能水平。
3.籃球運動體能訓練缺少速度
速度訓練在體能訓練中是不可缺少的組成,更是籃球運動實現競技技巧的基礎訓練模式。但籃球技能訓練和訓練場地存在的問題對學生體能訓練中的速度訓練帶來影響,更無法達到預期訓練效果。
二、解決初中籃球運動體能訓練存在問題的對策
1.體能訓練納入籃球訓練 提升學生體能
籃球運動是一種較為激烈的運動類型,涉及戰術、體能、球技等多方面,所以籃球訓練也稱得上綜合性訓練。學生籃球運動水平是否能提升在于籃球訓練是否能取得良好效果。對此需要體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以及其速度、耐力、力量等各項體能指標開展訓練。但體能訓練遠遠不止上述內容,體育教師應不斷充實自身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學習更多的體能訓練方法,調動學生參與體能訓練積極性,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體能訓練重要性。只有教師和學生共同重視體能訓練,才能在訓練過程中投入積極的狀態,從而提升自身體能。例如在耐力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先進訓練器材展開訓練,不應讓學生只單純局限在一個訓練方式當中,進一步提升學生體能。
2.制訂合理體能訓練計劃 提升訓練效果
當學校和學生都重視籃球運動計劃后就可以制訂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保證學生體能。一般體能訓練計劃分為短期和長期兩個階段,其中短期在于通過單項訓練提升體能,長期則在于根據學生身體素質制訂提升體能計劃。在訓練中應不斷強化學生力量訓練,從學生手腕、手指、上肢等部分著手,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對上肢和手腕的控制能力以及籃球支配能力。必要時可以引導學生做俯臥撐和快速屈伸手指練習,提高身體協調性。
3.強化籃球速度耐力訓練 提升綜合水平
體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不斷強化學生速度訓練,從而提升學生在籃球運動中的速度。即做好高抬腿、小步快跑、后蹬跑、跨跳跑步、左右交叉跑步、左右滑步、原地快頻小跑等基礎訓練,由此提高學生對身體重心控制能力。同時還要不斷強化耐力訓練,將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相結合,取長補短,充分發揮耐力訓練價值和作用。教師在訓練開始之前可以讓學生做15min左右定時跑和加速跑,并結合訓練情況轉為方向跑,不斷提高學生耐力素質。
總之,體能訓練是初中籃球訓練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學生參與籃球運動必備的身體素質?;@球作為一項綜合性運動,球員在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球技的同時更需要擁有一個較好的體能,由此幫助籃球運動員更好地完成籃球動作,增強提分能力。對此初中體育教師應根據體能訓練存在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解決對策,從多方面提升學生體能和訓練效果,從而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覃雪芹.高?;@球運動體能訓練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運動,2014(21):56.
[2]姚宇.分析初中籃球運動體能訓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5):53.
[3]王銘一.職業學?;@球運動體能訓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8).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