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祥
摘 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質疑不但可以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且有助于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質疑中學習、成長。
關鍵詞:學習;質疑;效率;能力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產生疑問并消除疑問的過程,授人以魚,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教師必須“授學生以漁”。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目的是高效學習,教學中應當重視學生問題意識、質疑精神的培養,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呢?
一、營造和諧教學氛圍
調動學生質疑的積極性,“親其師,信其道”,首先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方設法營造民主、和諧溫馨的教學氛圍。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對后進生更要多一點關注,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信任老師,讓學生在一種溫馨的課堂氛圍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和學生達到情感和思想的和諧統一,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學習狀態,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是教師實現“教”是為了最終“不教”的關鍵所在。學生能主動學習,獨立思考,鉆研問題,這樣為質疑創造了條件,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新穎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愉悅,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激發學生主動質疑的熱情,有利于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最大程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樂于質疑
質疑往往是求知欲驅動的,而求知欲又是興趣開始的,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學習就會用心主動,學得簡單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進而能創造性地學,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
的。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真實的讓學生感到好奇、有趣的問題情境,滿足學生活潑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以趣生疑,使學生產生好奇,由好奇引發需要,因需要而使學生思考,例如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展示計算機這個信息工具在學習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應用,選取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實例,如電子板報、班級評比表、主題班會幻燈片、節日的賀卡、手機中的幽默動畫等,這些都會用到信息技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的教學內容,這樣就能夠給學生以親切感,使他們在學中玩、玩中學,激發起學生樂問的興趣。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思考生疑。
三、不怕說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教學中鼓勵學生“放下包袱,大膽質疑”,鼓勵學生在課堂不怕說錯,只怕不說,教師要幫助學生跨過心理障礙,大膽提問,啟發學生勇于質疑。當后進生提出幼稚的問題或不夠準確或價值不大,教師不要馬上否定,要以真摯的情感予以熱情的肯定,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勇于質疑的習慣。鼓勵膽小不敢說話的學生敢于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就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要堅持不懈引導,鼓勵學生主動質疑,敢于挑戰權威,教師真誠的鼓勵,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嘗到質疑成功帶來的甜頭,教師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肯定的手勢都會對學生產生莫大的鼓舞,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敢于質疑。
四、科學引導訓練學生掌握方法,善于質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習方法是一種學習經驗,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質疑能力的培養才有可能。它可以對后繼學習產生一種比較廣泛的一般性遷移,鑒于學生思維、知識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所提的質疑切不中所學知識重點,缺乏典型性,不靠譜的質疑、不看時機的質疑有時會擾亂課堂的正常秩序,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由學生對知識不同的理解所決定的,所以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在知識的重難點處質疑,在知識關鍵處質疑,在知識的模糊處質疑等,加強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更要重視概括方法、思維方法的傳授,為學生質疑的培養提供必要的知識和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老師就必須花力氣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還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教學中各環節的引導,讓學生善于提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能從中發現其思維方法、分析問題和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對教學任務不但要精選,更要挖掘和深化,注重反思環節的落實,結合教材特點,在關鍵處恰到好處地制造懸念,任學生自由想象,進而產生疑問知識的總結,對所學方法運用自如最終達到善于質疑。
古人云:“不疑不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有疑問是探究知識的起點,有疑問是學習的動力,有疑問才會深入探究,有探究就有收獲,教師就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他們自覺地在學習中質疑,在質疑中學習,在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的當今社會中,學會從質疑中獲取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斷提升學習能力這比教給學生多少死板的知識結論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打造高效課堂,全面提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馮忠良.學習心理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孫蒲遠.美麗的教育[M].同心出版社,200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