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學·交流·練習”的教學模式,符合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使學生容易接受。但是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是關鍵。從在“‘自學·交流·練習這一模式下教師教學中引導該導什么,怎么導”這兩方面進行了論述,以期更好地促進這一教學模式的進行。
關鍵詞:自學·交流·練習;教學模式;導
“自學·交流·練習”這一教學模式是以主體式自主學習理論為指導,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進行,以最終實現“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為教學目的。然而真正要體現這一模式的價值,關鍵在于教師的“導”。
一、導什么
我認為應該導學生不會、不懂的地方;導學生似懂非懂的地方;導學生理解不準確、不深刻的地方;導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渡的地方。
二、怎么導?導在什么地方
一般來說,導過渡之處,導關鍵之處,導精彩之處,導疑難之處,導看似“平淡”之處。這種導,教師要力求語言精練,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比如,在講《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時,孩子們在理清文章的思路時出現了多種意見,他們各抒己見,爭執不下,這時就需要老師及時、準確、恰到好處的導,讓學生撥開迷霧,豁然開朗。這樣的“導”我認為是很有必要的。
上閱讀課《落花生》時,學生在品析精華、相互交流之后,進入了質疑環節。有幾個同學不約而同地注意到了文中這樣一句:“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并提出了疑問:父親和孩子在一起本是很平常的事,我們的父親就每天和我們在一起,為什么文中作者要這么寫呢?小小的問題引起了同學們的爭論,大家相互猜測著,最后把目光都集中在了我身上,期待著我的答案。這時,我及時地告訴孩子們,當時還是舊社會,他的父親整天忙于公務,養家糊口,多數時間是在外奔波忙碌,再加上當時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封建思想,教育孩子多是母親的責任,所以就有了文中的那句話。聽完我的介紹,孩子們恍然大悟,心中的疑團也解開了。接下來,當學生對文中父親所說的話“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體會已經到位時,我及時進行了對課文內容的升華:“許地山的筆名就叫落花生,因為他決心要像花生那樣,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他以此為筆名,以此來勉勵自己。事實上,落花生的精神貫穿在他一生的做人、創作和教學中,他為了祖國,為了抗戰,為了教學,為了培養下一代,舍生忘死地工作、戰斗,從不想自己,正是受了落花生精神的鼓舞。”一席鏗鏘有力的話語經我滿懷激情地一說,讓孩子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他們被作者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這樣就把教書和育人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我發現應用這類模式以來,孩子們發言的面廣了,課堂上真正出現了“議論紛紛”。但一節好語文課還應做到書聲朗朗,所以我覺得教師還應該導讀,讀對于學習語文來說是基礎,是最重要的。在上閱讀課《生命生命》時,我就有意識地注重讀說結合,讀議結合,讀思結合。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孩子們品析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時,我一看火候到了,深情地進行了導讀:“這樣的心跳在你胸膛里跳動了10年,你曾經注意過它嗎?這樣的心跳在你胸膛里跳動了3650天!你關注過它嗎?這樣的心跳在你胸膛里跳動了87600個小時,你曾經聆聽過它嗎?這就是你的生命,單單屬于你的。你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你自己決定。”此時的學生已經進入了情境,他們對生命的感悟又上了一個臺階,再加輪讀的藝術處理,所以這一個自然段的導讀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導到什么程度
對于這一點我認為必須同課文的特點結合起來,有的需要講清講透,有的則需要點到為止,模糊處理,留下一種余味無窮的感覺,當然了,也要和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歷、已有的知識相聯系,把握好這個“度”。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時,文中最打動人的部分是老班長對“我”的囑托,當學生品析到一定程度時,我及時進行了引導:同學們,我們都知道當人在臨死時都是掙扎或者苦苦求救,可老班長犧牲時為什么那么坦然,那么安詳呢?他在犧牲前想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你們能展開想象來說一說嗎?這一環節,并無統一答案,也不能統一要求,只要想得合理,想得符合當時的情境就可以了。
其實,要想讓自主學習在語文教學的百花園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就必須認真學習語文教學新大綱,以“綱”為綱,努力鉆研現代教育理論,以“理”導行。只有給語文自主學習課插上理性的翅膀,它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自學·交流·練習”的教學模式,很好地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正所謂“學一時,能一世學”。而這一模式能有效發揮的關鍵是教師的“導”。
參考文獻:
[1]魏玉斌. “自學·交流·練習”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小學語文教學,2001(4).
[2]謝香梅.語文自能讀書模式探索[J].小學語文教學,2001(6).
作者簡介:李煥(1983—),女,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人,畢業于忻州師范學院,本科,太原市教學能手,現為太原市杏花嶺區柏楊樹街小學語文教師。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