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儒
關鍵詞:心理健康;問題現狀;問題原因;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章標識碼:A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愈加激烈。在快節奏的生活影響下,現在的小學生經常出現同學間關系冷漠、有困難沒傾訴對象、對考試過分緊張等心理問題,如何避免種種心理壓力造成的心理障礙,以正常的心態去適應社會環境,就成為學校和社會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刻不容緩。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現狀
1.學習興趣方面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忽略了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導致個別孩子反應遲緩、厭倦考試,甚至出現逃學現象,產生“厭學”心理。
2.日常生活方面
個別小學生受到家庭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始終認為自己“后進”,自卑感嚴重,導致孩子對外界敏感,膽小怕事,不思進取,性情孤僻,產生“自卑”心理。
3.家庭生活方面
當今家庭獨生子女多,孩子生活在父母的庇護溺愛中,自理能力差,自私心理重,做事拈輕怕重,經常半途而廢,產生“柔弱”心理。
4.溝通交流方面
個別學生缺乏溝通,遭遇批評、委屈、挫折時,思維狹窄,不能客觀對待,不懂理解寬容,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產生“逆反”心理。
二、小學生心理問題成因
造成小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學校原因和生理原因。
1.社會原因
受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或來自成人不當言論等多種因素影響,把個人成功過多歸功于機遇機會、父母貧富,忽視知識積累、個人努力等決定性因素。長期負面輿論影響,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嚴重的出現逃學甚至輟學現象。
2.學校原因
學校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個別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分關注考試成績,部分教師迫于壓力使出渾身解數,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造成學生考試緊張、偏科、厭學等現象,喪失學習興趣。
3.家庭原因
調查表明,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自私自利,過度自我;單親、離異家庭的孩子存在自卑心理,內心脆弱;父母在外務工的孩子缺乏關愛,孤獨冷漠。加上學習上的壓力,這些家庭的孩子情緒低落,甚至產生焦慮、恐懼感。
4.生理原因
青少年時期身體發育急劇變化,學生閱歷淺薄,知識經驗不足,認識力、理解力、思維力和親情力遠遠落后于成年人,特別是青春期學生,他們情緒極端、性格叛逆、情感萌動,常出現一些行為不端、出言不遜、早戀等不良現象。
三、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策略
1.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自身素質
首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增強教師的工作責任心,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其次,強化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讓教師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第三,構筑師生溝通橋梁。特別是后進生自卑心理較強,不敢面對同學和老師,教師要經常找他們談心,和他們交朋友,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問題,消除學生心理障礙。
2.發揮學科優勢,形成心育合力
在學科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有機地滲透在課堂中,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每一位老師自覺承擔的義務,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成立家長委員會,完善家長學校管理機制,定期召開家長會,提升家長教育水平,構筑家校共育橋梁,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3.強化常規管理,豐富教育載體
積極發揮少先隊的作用,開設班隊心理輔導活動課,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實現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建立學困生心理健康檔案,掌握學困生成長動態和規律,對癥下藥,因材施教。開展“知心姐姐信箱”,搜集學生自我查找的心理問題,開展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引導學生從心理障礙中走出來,陽光生活,茁壯成長。學校開辟“網絡親情橋”,為兒童提供與父母視頻聊天的平臺。
4.優化教育環境,提高心育實效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校園環境,學校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壁,讓孩子自由描繪。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成長。讓校園內每一處空間都發揮最大的育人效應,在潛移默化中培植學生樹立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氣息中熱愛生命,確立志向,學會生活。
5.注重社會參與,培育四有新人
建議街道社區開展“好家庭”“好家風”評選活動,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建議新聞媒體開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專欄,正確引導孩子成長。建議工商、文化、公安等部門開展“遠離網吧、凈網護苗”專項行動,培養學生健康的上網習慣。建議政府積極招商引資,促進本地企業良性發展,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減少留守兒童數量,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我們要創設多種途徑,采用多種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誘導和調適,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心態適應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