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蓮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具備基礎的語文知識能力,更要從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的滲透,使學生能夠充分受到傳統道德教育,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因此,通過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孝”“忠”“智”文化的滲透策略,試圖為大家揭示一條小學語文教學與國學教育的有效融合之路,希望能夠為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同仁帶來啟迪。
關鍵詞:小學語文;國學教育;孝;忠;智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滲透,要從傳統道德教育入手,努力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將自己的本心良知充分發揮出來,用以開創今日中國的盛世偉業。我們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基于對學生“孝”“忠”“智”的發展,使學生具備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僅有效提升了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而且將會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根據具體教學情況,分別進行介紹。
一、依托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對“孝”文化的滲透
在我國的國學寶庫中,“孝”文化是一顆最為璀璨的明珠,正是因為我們國家最為注重孝道,才使得今天的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小學語文教學對“孝”文化的滲透途徑,可以是依托相關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也可以基于學生對“孝”的理解開展寫作教學,總之需要讓學生結合自身對“孝”的感悟,充分發展孝順、孝心,使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的好少年。
例如我們在小學五年級《慈母情懷》一課的教學中,就展開了以“孝”文化為主線的讀寫教學。首先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總結出課文中的“母親”對作者“我”是如何進行關愛的,然后讓學生基于閱讀體驗相互交流感想。在學生充分交流感想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將閱讀課文獲得的情感體驗結合自身生活,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要體現出自己應如何利用孝道回報母親。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紛紛表述了自己母親對自己的疼愛,展現出了自己要以努力學習做出成績來回報母親的孝心。
二、依托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對“忠”文化的滲透
“忠”是我國國學中建立在“孝”基礎上的獨特文化,在當今的現實意義就是忠于祖國,即愛國。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忠”文化的滲透過程中,基于愛國題材的課文主體,為學生深入解讀“忠”的本質,使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民族使命感與國家責任感,真正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國家后備人才。
例如我在小學五年級《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教學中,就以“忠于祖國”為核心,開展了閱讀教學活動。首先我為學生介紹了抗日戰爭時代的歷史背景,為學生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帶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成就。之后我帶領學生對《狼牙山五壯士》的課文進行分析,通過分析課文,我為學生展現了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壯舉,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兒女在面對外來侵略的時候,進行了怎樣英勇頑強的斗爭。之后我讓學生在課文分析的基礎上,為教師和同學講述自己所熟知的抗戰故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兒女的愛國情感。在閱讀教學的總結階段,我為學生總結:今天的中國已經不需要我們參與戰爭才能維護和平了,我們應該把愛國感情放在自身的學習成長上,立志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發展建設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依托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對“智”文化的滲透
“智”文化作為五常之一,要點在于要使人更加有智慧地生活。對小學生來說,我們應充分以“智”文化為其啟迪,讓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學習、更加智慧地生活。具體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智”文化的滲透,不僅能使學生在當前的語文學習中提升學習效率,而且還會讓學生養成睿智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其他各科目的學習,也會對學生將來的生活起到十分深遠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小學六年級《兩小兒辯日》一課的教學中,根據閱讀教學的內容,對課文中孔子的形象進行分析,重點為學生解讀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求學精神,讓學生領悟實事求是就是最大的智慧,切實做到勤懇為學、勤勉為知。之后為學生介紹孔子另一篇有關于“智”的論語:“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要求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掌握說話的尺度和分寸,做到當講則講、不當講則不講,使學生提升了語言的智慧。
總而言之,我國的傳統國學是全世界歷史文明中最為寶貴的財富,當代國人應該充分繼承國學中的優秀美德,為自身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提供助力。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國學為己任,盡早地將國學中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心中,使學生成為孝親、愛國、智慧的好少年。我國的寶貴國學內容深刻、意義深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還會不斷根據學生的最新發展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國學滲透,使學生真正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者。
參考文獻:
[1]靳崢嶸.淺談小學語文國學教育策略[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7(12):373.
[2]李愛華.小學語文國學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教育(文摘版),2017,5(11):322.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