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節四年級的開題活動中,授課老師遵循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學生對主題選擇的自主性,鼓勵學生交流、推薦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活動中,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進行交流,各抒己見,對各自提出的主題爭執不休,他們認為自己的主題符合老師提出的各項要求,都想在這次選題課上,拿到星級標志。面對這一現象,執教的老師左右為難,既不想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也沒法從中選擇大家意見統一的主題。
關鍵詞:思考;意義;意識;實踐
一、 一節開題課引發的思考
筆者認為在這次選題活動,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 活動前學生沒有進行有意識的問題收集和篩選,只是在活動開展時,在教師的引導下才開始找話題。
2. 活動中,個別學生單純以達到獲得星級標志為目的,忽視了選題活動的意義。
3. 有個別問題沒有經過充分了解和論證,實際上是沒有探討的價值的。
4. 在這次選題活動中,教師忽略了指導學生選取密切聯系生活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主題。
活動的開展必須要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在指導學生如何選題上,經過多次嘗試后,覺得利用活動主題收集卡,能夠有效解決這一矛盾。
二、 活動主題收集卡的意義
(一) 有助引導學生有意識觀察生活。在學生初次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時,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認識還在起步階段,對選題的意識也在起步階段,教師多以“趣”“活”為介入手段,因此,指導學生選題的大力度是客觀存在并合理的。四年級學生活動的范圍、認識的事物在不斷擴大范圍,學生活動的主題隱藏在學生的生活當中等待他們去發現,發掘。課前活動主題收集卡,讓學生在關注的范圍內主動發現,解決一部分顯性的問題,再把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提煉出來。讓每一位學生養成主動觀察生活的習慣,使學生在主動解疑的過程中促進個體思維的發展,呈現個體獨立思維的結果。
(二) 有助學生養成主動收集資料的意識。在這個信息時代,學生的眼界較之以往任何一個年代更開闊,大量的信息涌入學生的生活,如果學生能夠有意識去收集這些信息,進而合理運用這些信息,對他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自我學習有莫大的幫助?;顒又黝}收集卡從四年級學生的能力出發,讓學生在完成卡片填寫的過程中,逐步養成主動收集信息的意識。
(三) 有助學生選題活動更高效。以往選題課的流程是:
情景導入→研討定向→問題提出→可行性評價→確定主題
活動主題收集卡加以運用后,選題課就可以高效地開展,呈現為以下流程:
范圍確定回顧→問題提出→可行性論證→確定主題
當學生把自己課前收集和整理過的問題在選題課上進行交流,那么一定是學生覺得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在“問題提出”這個環節中,學生把自己的活動主題收集卡放在小組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中符合選題原則:范圍小,感興趣,易操作,有收獲的主題,進入論證階段,問題的提出者在小組得到推薦后,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完整回答好“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這三項問題的解答才能進入下一輪的投票階段。只有能完整回答以上三個問題才能學生對投票有更明晰的指向。最終確定階段,就能明確哪個主題才是學生最迫切想了解的、最感興趣的。
三、 活動主題收集卡引入實踐
(一) 活動主題收集卡的設計理念。我市實施的“綜合實踐活動六課型”選題課的基本流程呈現為:情景導入→研討定向→問題提出→可行性評價→確定主題
從一開始,學生的選題就是按老師的意愿進行,而不是學生自己經過積累、思考而產生的。學生如果在活動之前沒有相應的準備,選題勢必還是由教師主導。在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起始階段,教師的主導比較明顯是合理的,但是,綜合實踐活動始終是基于學生的活動,我們的選題課也應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利。筆者在四年級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加入了課前活動主題收集的嘗試。
運用活動內容收集卡,學生收集活動主題的過程呈現:
關注范圍→引發頭腦風暴,集思廣益,找出共同關注的范圍
我的關注→自己主動在關注范圍里尋找關注內容
我已了解→運用各種方式,對自己的關注點進行初步了解
我想提出→了解過濾,得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總有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以及關心的人、事、物,這些信息歸攏交流后,學生就有一個大致的關注范圍,關注點產生后,學生的興趣自然隨之產生,學生在各種收集時就會主動篩選或者過濾自己已經了解的內容,到最后形成自己真正想了解的問題。
(二) 活動主題收集卡的實踐運用。
1. 生活的話題。在一次班會談話交流環節,有部分學生提出,玩與學習的關系這個話題,立即引起了其他學生的興趣,經過一番討論,決定了本次關注范圍是:玩與學習。并利用四天的時間完成活動主題收集卡的填寫。
2. 話題的動力。此后的四天時間里,不時看到學生之間進行自己關注的內容進行交流,遇到不解之處,也主動找老師了解,比之前開展活動時更有熱情,學生為了完善自己的收集卡,不斷地進行思考,加強與同伴、與老師的聯系和交流。
3. 選題的自主。到了選題活動的時間,活動一開始,學生們就直奔主題,推薦小組中大家最感興趣,最關心的問題,并在全班交流,最后共同推舉一個問題成為本次活動的主題。這個活動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交流,每個環節的推進都以學生得到充分交流為前提,教師體現的就是一個指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
4. 主題的確定。最后得到大家統一意見的問題浮出水面,學生們把握的標準就是,能夠與自己關系最密切和最想解決的問題。其實,仔細分析其他推薦的問題,會發覺與主題的聯系很大,完全可以成為其中的子課題,提高了選題活動的完成效率,也為選題與開題的有效結合提供了幫助。
由話題到主題的確定,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學生的手上,既能保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參與討論、質疑等實踐,充分展現學生的自主性,也讓選題主動權真正回歸學生。
作者簡介:羅紅,廣東省東莞市,廣東省東莞市常平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