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勇
【摘要】目的 討論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76例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以簡單隨機法將這76例患者分為開腹手術組與腹腔鏡手術組,對兩組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住院時長、手術時長、腸道恢復時長、并發癥發生率)進行觀察對比。結果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的住院時長、手術時長、腸道恢復時長指標明顯優于開腹手術組,兩者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腹腔鏡手術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兩者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腹腔鏡手術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與手術時間,提高患者恢復效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我院進行推廣。
【關鍵詞】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結直腸癌
【中圖分類號】R73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8.23..02
結直腸癌通俗的來講就是“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疾病,隨著我國現代醫學的不斷進步,臨床醫學上一般都采用腹腔鏡來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而非傳統的開腹手術。對此,本文對院內收治的76例結直腸癌患者的腹腔鏡手術治療與開腹手術治療資料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7年1月~2018年1月,選取我院76例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以簡單隨機法分為開腹手術組與腹腔鏡手術組各38例。開腹手術組38例,年齡20~71歲,平均年齡(45.5±2.8)歲。腹腔鏡手術38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8.1±3.2)歲。本次研究兩組患者皆知情,且在疾病類型、年齡等資料方面之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開腹手術組實施傳統的開腹手術,在進行手術時,先分離直腸后壁與骶髂骨前間隙,然后在根據腫瘤的位置最終確定需要分離的水平,在該種手術中,手術人員應注意系膜血管高位末部的結扎工作,以此來避免系膜血管對腫瘤體的擠壓,切除多余長度的腫瘤腸管,清理掉系膜血管遠端根部的淋巴結以及脂肪,以完成最終的手術流程。
腹腔鏡手術組實施腹腔鏡手術,在進行腹腔鏡手術時,取截石位,將患者的體位調整為頭低腳高,待做完這些流程后,可在患者肚臍下方切一個小切口,并在該切口出插入一個12 mm的套管(Trocar),以此來建立人工氣腹,人工氣腹的壓力應保持在15 mm/Hg為宜,在這之后,應在有鎖骨與骶髂骨前連線的交點位置再次插入一個12 mm的套管(Trocar)作為腹腔鏡手術的主要操作孔,并在鎖骨的兩側以及與肚臍保持水平方向的位置插入兩個5 mm的套管(Trocar)來作為腹腔鏡手術的輔助操作孔[1]。
1.3 觀察指標
第一,觀察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長、手術時長、腸道恢復時長指標,其中腸道恢復指標又包括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食時間;第二,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有胃腸道損傷、泌尿系統損傷、吻合口瘺、切口狹窄。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用(x±s)表示;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用n(%)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住院時長、手術時長、腸道恢復時長情況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的住院時長、手術時長、腸道恢復時長指標明顯優于開腹手術組,P<0.05,見表1。
2.2 并發癥情況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見表2。
3 討 論
結直腸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放射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選用最多的治療方法當屬腹腔鏡手術治療法,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腹腔鏡手術可在不損傷患者腹腔器官的情況下,能夠對患者實施全方位、無漏洞的檢查,可以保障該病確診的準確、無誤性;第二,腹腔將手術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將不會影響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縮短住院時間;第三,腹腔鏡手術在密封的盆腹內進行,受外部環境的干擾少,可加快患者恢復的速度,并不影響患者的皮膚外觀,同時,其相較于開腹手術來說,盆腔粘連也較少。據本次研究顯示,在結直腸癌治療的過程中實施腹腔鏡手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前者手術治療的各項指標都明顯優于后者,說明腹腔鏡手術更夠達到良好的結直腸治療效果[1]。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與手術時間,提高患者恢復效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我院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 鈺,姜春玉.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在結直腸癌根治術中臨床療效的對比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22):1990-1993.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