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倩 曹勇 謝磊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應用早期腸內營養的效果。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2月本院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50例,將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成甲、乙兩組(n=25)。對甲組施以早期腸內營養治療配合腸外營養,對乙組施以自制飲食配合腸外營養。分析比較兩組的前白蛋白與血清白蛋白等指標。結果 甲組治療后2w的營養指標明顯優于乙組,P<0.05。甲組治療2w時的ICU轉出率為68.0%,比乙組的44.0%高,P<0.05。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施以早期腸內營養治療,能夠顯著縮短其ICU住院時間,促進病情早日康復。
【關鍵詞】腸內營養;心肌梗死;心衰;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8.23..02
作為一種危急重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發病率比較高,且可對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較大影響。有報道稱,及時的綜合診治有助于促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快速恢復,提高預后效果,減少死亡風險[1]。此研究將著重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應用早期腸內營養療法的效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9月~2018年2月本院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50例,根據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甲組和乙組各有25例。甲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在54~82歲之間,平均(70.6±3.2)歲;急性腎損傷者,7例;心源性休克者,10例;心律失常者,8例。乙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在53~81歲之間,平均(70.1±3.0)歲;急性腎損傷者,6例;心源性休克者,9例;心律失常者,7例。此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在治療前患者都簽署知情同意書,比較兩組的年齡等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2]
(1)自身免疫性疾病者。(2)肝腎疾病者。(3)腫瘤者。(4)臨床資料不完整者。(5)甲狀腺疾病者。(6)依從性較差者。
1.3 方法
50例患者都接受常規對癥治療:利尿,抗凝,限鈉,抗血小板,穩定斑塊,強心,以及調脂等。當中有12例患者進行床邊CRRT治療,有38例患者進行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甲組加用早期腸內營養治療方案:利用丙泊酚對患者施以鎮靜處理,然后再經鼻空腸管亦或者是鼻胃管,于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且基礎生命體征平穩的狀態下,對患者施以管飼營養支持治療,控制初始用量500 ml/d,調整滴速為20~30 ml/h,對于不足的部分,需由腸外營養進行補足,其內容和乙組相同。若患者無明顯的胃腸道不適感,需于3 d內調整用量為1000~1500 ml/d,同時調整滴速為50~80 ml/h,逐漸停止對患者施以腸外營養治療。患者的腸內營養乳劑瑞能、瑞素、瑞代以及其他腸內營養制劑。乙組應用腸外營養方案:讓患者根據意愿飲食,合理限制水的攝入量,對于不足的部分需由腸外營養進行補足,確保熱卡量為1000~1500 kcal/d,靜脈營養混合液包含氨基酸、維生素、10~50%葡萄糖、電解質以及20%脂肪乳等,經靜脈導管對患者施以勻速滴入治療。
1.4 評價指標
對兩組治療前以及治療后2 w的腦利鈉肽、血清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水平進行分析比較,同時統計出兩組治療2 w時的ICU轉出者例數。
1.5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t用于檢驗計量資料,即(x±s),x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即[n(%)],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ICU轉出率分析
甲組中治療2 w時有17例轉出ICU,占68.0%;乙組中有11例轉出ICU,占44.0%。和乙組進行比較,甲組的ICU轉出率更高,組間差異顯著(x2=11.6883,P<0.05)。
2.2 營養指標分析
兩組治療前的腦利鈉肽等營養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連續治療2 w后,甲組的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比乙組高,腦利鈉肽水平比乙組低,P<0.05。如表1。
3 討 論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來說,若其合并有心衰癥狀,通常會處在一種交感神經興奮亦或者是焦慮的狀態下,此時,大部分患者都不愿意主動進食,使得營養攝入明顯減少。此外,患者的呼吸做功明顯增加,加之受煩躁以及疼痛等因素的影響能夠提高機體對能量的消耗量,若在此情況下不能對患者施以加強營養支持治療,將極容易引發營養不良病癥。此研究中,甲組早期腸內營養治療后2 w的腦利鈉肽水平比乙組低,血清白蛋白與前白蛋白水平比乙組高,P<0.05。提示早期腸內營養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況,促進病情恢復,提高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 俞兆希,石松菁,沈陽輝,等.早期腸內營養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嚴重心衰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7):6-7.
[2] 梁云艷,呂秀鳳,魯憲芝,等.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的腸內營養支持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2):31-32.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