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燕
【摘要】目的 分析預見性護理在冠心病介入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我院在2016年2月到2017年4月間接受的因冠心病實施了經皮橈動脈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共42例,依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合理的劃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1例。對照組的患者接受患肢傷口及心理護理等干預,研究組患者則是依照冠心病介入治療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在落實基礎性護理干預的同時,開展預見性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概率。結果 對照組和研究組患者實施了不同的干預模式,研究組的21例患者在并發癥發生概率上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例患者,兩組之間的差異明顯,能夠體現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預見性護理在冠心病介入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應用并推廣。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9..01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可以保證相對狹窄且閉塞的血管及時再通,同時又能適當的改善心肌缺血等情況,控制心肌梗死的面積[1]。近些年,介入技術的穩步發展讓患者認識到優良的治療效果,其憑借著手術時間短、創傷小等成功的受到關注,在對患者實施治療方案的同時,還應該落實護理干預,減少多種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本文重點闡述預見性護理在冠心病介入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2月到2017年4月間接受的42例因冠心病實施了經皮橈動脈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是此次的調查對象,男25例,女17例,年齡61~83歲,平均年齡是(54.1±3.5)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例,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7例,心絞痛患者5例,心律失常患者3例,心肌病患者5例。所選患者均符合相關指征,并無手術禁忌癥。隨機將所選42例患者分組,各21例,對比兩組患者的詳細資料,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實施的是常規護理干預,也就是引導著患者做好手術前的準備工作,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保證其更好的維持在穩定情緒。
研究組患者則是在上述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依照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可能出現的出血、皮下血腫等并發癥,在常規護理基礎之上,應該重點落實預見性護理干預[2]。針對于并發心律失常的護理,應該考慮多是因導管在冠狀動脈內刺激并引起了冠狀動脈痙攣,或者是因為術后在拔出了動脈鞘管后產生了刺激,患者會感到心悸、心慌等,嚴重的時候會危及生命安全。護理人員需要做好搶救措施,對物品及急救方案等予以落實,手術之后應該密切的關注患者心律變化。并發低血壓時,需要對患者展開科學的引導,在術前就需要落實健康教育的普及,為其積極的消除恐懼心理[3]。準備充足的升壓藥物,叮囑患者多休息,囑咐其多飲水。并發血管并發癥的護理,則是要求護理人員對其格外的重視,選擇正確的穿刺部位,針對于術后患者的出血情況,適當的給予包扎。急性冠狀動脈閉塞則是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展開術前的心理疏導,術中及術后依照醫囑采取抗凝治療,關注心電圖的變化情況,針對于發現的異常情況,應該積極的給予抗凝、溶栓等措施,降低并發癥的出現[4]。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1.0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研究組的患者在并發癥發生概率28.57%(6/21)上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例患者57.14%(12/21),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近些年,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應用較為廣泛,其在不斷成熟的過程中,安全性也在逐步的提升,但是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受到各界關注[5]。
此次研究重點分析了42例因冠心病實施了經皮橈動脈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在隨機分組后,對兩組患者實施了不同的護理干預,證實了預見性護理在冠心病介入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在冠心病介入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應用并推廣。
參考文獻
[1] 袁彩虹.預見性護理在冠心病患者介入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09):154-155.
[2] 石霞霞,劉小玲.預見性護理對冠心病患者并發癥的影響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30):157-158.
[3] 王 英.預見性護理措施在冠心病介入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09):94-95.
[4] 張 靜.預見性護理在預防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02):86.
[5] 劉曉靜,余 宏.預見性護理在冠心病患者介入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5,36(01):103-104.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