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榮 劉秀英
【摘要】目的 研究中藥敷貼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n=35)與觀察組(n=35),對照組應用中醫藥周期療法治療,觀察組應用散結乳癖貼膏外敷治療,統計2組患者的乳房疼痛、乳房腫塊等變化情況。
結果 治療前,2組乳房疼痛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乳房疼痛明顯輕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2組乳房腫塊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乳房腫塊縮小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結論 中藥敷貼治療乳腺增生病療效較好,可以減輕患者乳房疼痛,縮小患者的乳房腫塊,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藥敷貼;治療;乳腺增生??;研究
【中圖分類號】R271.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0..02
本次研究中,選擇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成2組分別應用不同的治療方案,結果對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70例研究對象根據《中藥新藥治療乳腺囊性增生疾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均符合女性乳腺增生病相關診斷標準,經彩超檢查發現乳腺腺體組織的回聲紊亂,導管有囊性擴張。根據中醫辨證標準發為肝郁腎虛型與痰凝血瘀證。主癥表現出乳房疼痛和乳房腫塊,次癥表現出胸脅脹滿和月經量少色暗或血塊,脈象弦細、澀。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2組1月內均未接受過乳腺增生病治療。對照組年齡18~50歲,平均(28.5±7.9)歲;月經周期(28±7)d;觀察組年齡18~49歲,平均(29.2±8.0)歲;月經周期(28±6)d;2組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中醫藥周期療法,在經前選擇活血化瘀和化痰散結的藥物,例如:取海藻、益母草、生山楂各15 g,炮山甲、川梀子、延胡索、丹參各10 g,郁金、香附、合歡皮、莪術、王不留行各12 g,藥物以水煎服,每日煎1劑分成早晚2次服用至下次月經來時停藥。在經后選擇溫腎助陽生調攝沖任藥方治療,例如:選擇生地、熟地、山萸、牡丹皮、路路通各10 g,淮山藥、茯苓、菟絲子、淫羊藿、王不留行各12 g,藥物由經后第5日開始以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用藥10日后,再改為經前藥物組方。藥方連續口服3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增加中藥敷貼治療,取炙香附、延胡索和水蛭、鹿角等中藥各10 g加入氮酮和水制成膏劑,放置在一次性透氣可粘材料襯上,敷料中間放置磁極備用。取患者病灶疼痛明顯處和神闕穴貼敷,每日睡前
敷貼,最少維持6 h時間,隔日貼1次,連續貼敷3個月時間。
1.3 觀察指標
根據VAS疼痛模擬評分對2組患者乳腺疼痛程度進行評估,以標尺上分0~10分進行刻度,由患者自行畫出感覺的疼痛值,對疼痛分值進行定期記錄。根據醫生觸診與超聲結果對2組患者的乳房腫塊大?。╟m)進行判定,對片塊型邊界清測量最大長徑[2]。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2組乳房疼痛情況
治療前,2組乳房疼痛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乳房疼痛明顯輕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比較2組乳房腫塊情況
治療前,2組乳房腫塊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乳房腫塊縮小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 論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選擇的中藥經過制備使藥性猛而不過,藥力持久而不衰,可以起到行氣活血和散結、消腫止痛的效果。中藥外治與內治均以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為指導,根據不同方法把藥物作用于患者穴位,起到疏通經絡和調和氣血等作用,改善患者的臟腑陰陽,促進機能功能恢復。經透皮吸收藥理作用,釋放藥物,避免了對患者胃腸道與肝臟損害,提高藥物利用度。
參考文獻
[1] 張曉梅,孫建華.穴位敷貼療法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現代醫院,2014,14(10):53-55.
[2] 劉 娜,王鴻章,武亞濤,等.中藥外治乳腺增生的臨床進展[J].中國醫藥科學,2015,5(21):34-80.
[3] 王 鑫,慕 榮.中藥內服結合中藥敷貼治療乳腺增生疼痛的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206.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