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家
【摘要】目的 討論中西醫結合應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5例。對照組使用西醫療法進行治療,實驗組實施中西醫結合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5.56%,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3.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中西醫結合應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患者的治療中,較單一的西醫療法治療效果更好,具有較高的臨床運用價值。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8.23..02
慢性支氣管炎是氣管、支氣管黏膜及附近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的一種炎癥[1]。其主要表現為咳嗽并伴有痰,通常發病持續半年、連續兩年或兩年以上的患者,需檢查是夠患有其他咳嗽、咳痰、喘息癥狀的疾病,其中包含肺結核、塵肺、心臟病、心功能障礙、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鼻炎等慢性疾病[2]。本次研究中,選擇本院收治的90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討論中西醫結合應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40~59歲,平均年齡(51.2±6.9)歲;實驗組男20例,女25例,年齡43~63歲,平均年齡(53.4±7.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西醫療法進行治療,包含抗感染、止咳、止喘、化痰等治療,使用頭孢進行靜脈滴注,2次/d,如患者比較嚴重可聯合霧化吸入。實驗組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進行治療,服用抗感染、止咳的藥物外,采用中藥湯劑進行治療,其中包含白術、茯苓、黃芪,若患者咳得比較厲害,可加用陳皮、半夏,需要化痰的患者加用菊花、川貝母、杏仁、桑葉等,水煎后方可服用,1劑/d,分三次服下。并記錄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過敏等不良反應,兩組治療時期均為4周。此外,告知患者治療期間需保持飲食清淡,禁食過于油膩、燒烤、辛辣刺激等食物,禁止吸煙喝酒,確保營養攝入充足。
1.3 評價標準
采用本院自制的表格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5.56%,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3.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慢性支氣管炎具有發病慢、病程長的特征,通常會因反復急性發作而使病情更加嚴重,目前發病因素并未完全明確,可能由以下多種因素相互影響:吸煙、灰塵、二氧化硫、傳染、環境的變化等,通常清晨起床后咳嗽會加劇并可能伴有痰[3]。
目前,治療該病的西藥有很多,雖然其治療效果良好,但長期服用某種藥物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且身體會產生抗藥性,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而中醫研究認為,咳嗽是因外邪侵襲內臟,導致其功能紊亂,本次實驗使用的中藥中,黃芪具有滋補肝腎的功效,茯苓利水滲濕又健脾,川貝母和桑葉能夠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化痰止咳。中藥和西藥的配合使用不僅能清熱祛火、止咳止喘,還能補腎健脾、行氣解郁,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不僅能從根本上清除病原體,還能通過中藥調理使患者身體免疫力提高[4]。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西結合雖然治療效果顯著,但需嚴格遵醫囑控制用藥劑量,不可盲目加減劑量,本次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5.56%,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3.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中西醫結合應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患者的治療中,較單一的西醫療法治療效果更好,具有較高的臨床運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莊乾東.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7,33(09):1046-1047.
[2] 白文梅,王 兵,杜麗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期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7,33(08):927-928.
[3] 劉建華,錢樹坤,丁 磊,楊傲然.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及對血清學和痰液學指標的影響[J].醫學綜述,2017,23(14):2906-2909.
[4] 蘇 嵐.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19):150-151.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