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關北光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8)05-070-02
摘要 教學策略是體育教師上課質量的保證,是實現體育課既育體又育人的前提。當前體育課堂教學中許多體育教師還停留在操作技能層面上,缺乏教學策略研究。明顯表現為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混淆,教學策略混同與教學方法等,不能適應新時期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加強在校體育師范生教學策略的理論學習以及開展校內教學策略的實證研究活動,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根本保證;加強參加國培計劃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評課能力,是解決教學策略短板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 教學策略 教師專業素養 課堂教學 現狀
教學策略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自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成為老師們普遍關注的話題,也成為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問題。而體育課堂教學中許多體育教師還停留在操作技能層面上,其相應的教學策略死板枯燥,使體育課沒有成為學生喜愛的課程。從全國體育課展示的現場和教案集中不難發現,青年教師教學策略欠佳,多是采用三段式教學模式,沒有教學策略的創新。因此,探討和研究體育課堂的教學策略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中小學體育課教學策略的實施現狀”為研究對象,以體育教師和體育教研員為調查對象,共調查全國60多名體育教師和20名體育教研員。
(二)研究方法
1.觀察法,現場觀看了全國第五屆、第六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的現場教學和教案集,以及現場觀看了第25、26、27、28屆中國《十城市》體育教學研究會的現場教學和教案集,并觀看了兩類活動以往80張優質課光盤及100多節體育常態課。了解體育教學設計以及教學策略存在的問題。
2.訪談法,按照擬定的訪談提綱,訪談了參加第五屆、第六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優質課,以及第25、26、27、28屆中國《十城市》體育教學研究會展演的60多名中小學體育教師以及20名各省市帶隊的教研員。收集對教學策略的認識和看法。
3.文獻資料法,查閱中國知網近幾年的相關文章,了解與掌握該問題研究的現狀與動態。
二、結果與分析
無論是2012年鄭州市的第五屆教學觀摩展示活動,還是2015年武漢市舉辦的第6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以及2013年成都市、2014年長春市、2015年遵義市、2016年在四川西昌市舉辦的第28屆中國《十城市》體育教學研究會活動,參賽教師都普遍認為最近幾年體育教師非常重視各項目的功能挖掘,注重運動器材的新穎化,以及學生練習形式的多樣化。但通過現場觀摩教學和觀看教案集,卻發現體育課堂中的教學策略最近卻沒有明顯的變化。
(一)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混淆。
通過觀摩這幾年全國性的賽課,可以發現幾乎雷同的是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混淆在一起。我們知道,教學模式是為了完成某種教學任務所采取的具體的教學活動結構,它具有直觀性和完整性。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無論是全國優質課還是《十城市》賽,參賽的體育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大多采用三段式或四段式的教學模式,即“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或者“開始學段、準備學段、基本學段、結束學段”。當然,在教學模式中也有具體教的策略。但是,這種策略只能是一種“戰術”性策略。而教學策略是在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作用情況下,所采取的動態的、變化的教學決策。它和教學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教學模式相對來說是固定的,具有標準形式,是教學策略的靜態反映。
(二)教學方法混同于教學策略。
普通教學論著作中所講的教學方法是講授、實驗、演示、討論、練習等具體的方法。而教學策略則是依據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和學生情況,具體在教學中采用的教學程序、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方式和方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教學策略的功能要遠高出教學方法的功能。所以,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二者之間不能劃等號。但是,目前情況下有90%的體育教師把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混同在一起,在教案的教學設計中很少看出策略性的東西,而更多看到的是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練習的方法。
多年來,許多體育教師僅關注學生練習的形式和方法,以及自己操作技術、技巧的方法,很少研究教學方法的本質特征以及不同項目教學方法的區別,是在被動執行著教師的角色,這與體育教師在高校學習期間過多關注課程的操作方法,而與操作無關的知識以及方法的背景則很少關注是分不開的。即便是參加觀摩課也僅僅是關注其他教師上課的練習形式,記錄的也是其他教師上課的方法,很少去思考其他老師上課的教學策略問題。
(三)青年教師的教學策略沒有創新性。
雖然最近幾年青年教師大量登上全國體育課展示的舞臺,大有推陳出新的意義。但是,從展示的現場和教案集中不難發現,青年教師教學策略欠佳,多是采用三段式教學模式,沒有教學策略的創新。有研究表明,新手型教師在教學策略上顯著低于熟手型。這些青年教師的課雖然幾經打磨,但在與他們交談中了解到各地市教研員和有經驗的老教師在指導他們時,主要是根據他們自身的能力、技術特長以及他們能夠駕馭的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打磨的,側重點依然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練習方法形式,以及場地器材的設計問題。很少有教師關注到體育課的教學策略問題。
(四)關注運動負荷,但缺少教學策略。
2016年12月在四川西昌舉辦第28屆中國《十城市》體育教學研究會,這屆研究會的鮮明主題是中小學體育教學發展走向。會議期間,一位教研員講所謂中小學體育教學發展的走向,就是“體育課要有運動強度”。她的回答沒有錯誤,但是在今天“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學生面前,學生連參與體育課的興趣都沒有,怎么可能參加運動負荷比較大的課堂練習呢?雖然,在本屆研討活動中有一、二節體育課的活動強度較大,但大多數體育課的活動強度都較一般。關于這點我們可以從現場一位廣州市教研員通過多媒體技術把每節課測試的各種數據,投影在賽場的墻壁上看的清清楚楚。究其原因,大多數體育課疏于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感受研究,以及相應的教學策略研究,教學方式簡單,而更多關注學生的練習方法和形式導致的。
(五)教學反思形同虛設,缺少問題指向。
教學永遠沒有完美的。需要教師不斷的進行反思,即對實踐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才能實現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從每屆參加觀摩課的體育教師中了解到參加全國展示課也就是獲個獎而已,這種課和平時的課差距很大,沒有可反思的必要。持有這種思想的體育教師不在少數,一方面這些課在當地都已經受到很多專家的指導和打磨,在他們心中沒有反思的想法;另一方面他們只是“工具”,被動地執行著當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沒有問題的意識。
殊不知這種“典型”的體育課,也與平時的體育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然它們不能完全嫁接,但從中發現的問題依然可以警示我們、幫助我們,使我們進步、再進一步。能參加全國性的比賽本身就是一種機遇,能遇到更高層次的專家點評,再加上自己對上課經驗的理性反思,由此其教學的能力和教學的策略肯定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更會有利于今后上好體育課。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新教師體育課中的教學策略缺少創新性,與大學時期體育專業的學生熱衷于學習各種項目的技能、技巧,對理論課學習不感興趣有關,對理論學習表現出“既尊重又懷疑”。“之所以尊重,是因為他們認為理論難學;之所以懷疑,是因為理論并不能明確地作出具體的決策,告訴他們下星期一早上該干什么”。理論修養的不足,必然會導致對教學策略缺少理性的思考與創新。
2.教學策略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專家型教師和熟手教師以及新教師教學效果的不同就在于他們應用教學策略的不同。要想法縮短新手和熟手教師之間的差距,除了時間因素問題外,最捷徑的方法就是培養新手對教學策略的認識以及應用能力。強化經驗+反思的能力,從而促進新教師的快速成長。
(二)建議
1.積極收集與學習不同教學內容體育課中的教學策略。中小學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有六大類項目,包括了足球、籃球、排球、田徑、體操和武術。每一類教學內容都有其獨特的教學策略,而這些教學策略是體育教師個人長期積累的體驗性知識。獲取這樣的知識通常需要采用觀察法、記敘法、問卷調查法等,既可以深入教學一線了解體育教師的教學策略,也可以通過觀看體育優質課視頻的方法獲取上課教師的教學策略。對收集到的這些知識,需要經過理性分析判斷,找出它們共性的、有學習價值的教學策略進行分類體驗,才能不斷豐富發展自己的教學策略。
2.有計劃和有針對性地培養在職教師對教學的反思能力。一個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與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有關。體育課無論是學生體質健康的促進還是運動技能的習得,都需要切實提高效率。怎么在短短的40分鐘內達成教學目標,與教師在課堂中實施的教學策略水平高低有必然的關系。提高在職體育教師教學策略水平最重要的途徑就是,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另一方面是對教學觀摩課進行點評反思;第三是對學生達成目標的情況進行反思。找一找還有沒有上升的空間,對課堂中存在的教學現象找一找有沒有規律性,并設法尋找理論上的解釋。引導在職體育教師從視頻、教案、與教研員等對話中,有針對性的進行理性反思,不斷提高他們教學反思的意識,從而達到提升教師能力與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