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8)05-075-01
摘要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方法,有針對性的對體育中的暈輪效應現象進行分析,旨在發現其問題,充分發揮暈輪效應的積極影響,提高體育教學質量,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正確的處理師生關系。
關鍵詞 暈輪效應 體育教學 師生關系
一、暈輪效應的概念界定
Thomdike(1920)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暈輪效應的概念,指出在對某一行為主體進行評價時,如果該主體的某一方面表現特別突出,就會對其他方面的評價產生影響,使得其他方面的表現不能被真實反映出來,這一現象就是暈輪效應。簡單來說,暈輪效應又叫做光環效應、日暈效應、成見效應、以點概面效應、光圈效應,它是人與人交往中影響感知的一種因素,是指在人的生活交往中經常以偏概全或者以點概面的主觀現象。
二、體育中常見的暈輪現象
首先在大環境下,現國人存在著對體育人的一個刻板印象,認為體育生即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學習成績不好其次在體育教學中,老師對學生,學生對老師等也都會有類似貼標簽這樣的情況,比如老師對學生:老師將學生分為上中下等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會比較關注體育成績較好的學生,或是上等生和下等生出現同樣的錯誤時(比如遲到),教師會出現明顯的偏袒上等生等;比如學生對老師:學生會將簡單的將老師分為公平和不公平兩大類,公平的老師一視同仁,不公平老師有所偏袒,并且學生對公平和不公平老師會采取不同的態度來對待,這種現象在師生關系上尤為明顯,公平的老師,在師生關系上會較好一點等等這些現象和行為。這些現象和行為的出現都不利于體育教學的實施及體育教學效果的提高,更有甚者會不利于體育終身意識的實現。
三、暈輪效應在體育教學中的影響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會因為喜歡這位體育老師從而喜歡上體育課,對體育課充滿熱情,且提高體育成績,成績的提高,技能的掌握程度較好,運動技能形成較快都會使得該學生對體育越來越喜歡,從而產生較好的良性循環,而教師會因為對學生較為偏愛,會更多的給予關注,更為耐心的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這同樣有助于學生體育成績的提高,運動技能較快的形成,教師產生成就感,更有助于教學。但并非只有積極地影響,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暈輪效應也常常產生較為不利的消極影響。學生會因不喜歡這位體育老師,而對體育課產生懈怠,消極應對,可能原本體育成績較好的學生,慢慢的成績開始呈下滑態勢,學不會技術動作,掌握不了一門技能,產生惡性循環,而教師也會因為其在課堂上的表現,將其歸為下等生,從而產生厭倦和不耐煩心理,直接將其屏蔽,任其發展。暈輪效應不可避免,如何能揚長避短才是體育教學中的關鍵。
四、如何使其向有利方向發展
(一)教師不應以成績定給學生定等級
當前我國應試教育下,考試風氣盛行,考試即為檢驗成果的標準,以此判定學生的好壞,習慣性將學生分為上等生、中等生和潛進生這三大類。教師不應以此等級將學生定性,從而貼上標簽,應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并不能因為其整體水平沒什么改變,就產生放棄或是厭倦的念頭,也不能因為成績的好壞就所偏向。往往更多時候應給予學習困難的學生更多的關注與鼓勵。
(二)教師應進行全面的學習與培養
體育教師首先得是一名教師,因為在體育教學中并不僅僅要求體育教師掌握好專業的教學技術,還需要學習教師專業素養方面的知識,首先要具備一名教師的資格,其次才能進行體育教學,在教師專業素養方面就要求教師首先具備師德,關心愛護學生,對好學生偏愛乃人之常情,但教師不能認為是理所應當,教師應通過各方面的閱讀以及轉變思維、更換視角等方式進行避免或弱化,盡量做到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同樣的關注與鼓勵。
(三)教師應進行自我完善
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常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面。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暈輪效應具有定勢性,這是指較為不熟悉的人,在初次見面時通過服裝、言談舉止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故而,第一印象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初識學生時,在服裝、專業技能的展現以及言談舉止等的表現上一定要專業、從容、威嚴,給學生留下一個較好的印象。第一堂課時進行充分的備課,不僅讓學生對你的外表及其專業等各個方面滿意,更需要他們喜歡上的課堂,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對你課堂的興趣。同時讓成績較差的學生能有信心在你的幫助下成績將有所改變。
(四)營造艮好的師生關系
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做到公平公正。教師是體育教學課堂的組織者,起主導地位,而學生時體育教學課堂的參與者,起主體地位。教師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其掌握運動技能,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教師不可憑主觀臆斷將學生歸類,應因材施教,縮小其個體差異,對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不偏向,對身體素質差的學生不反感,給到每一位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并對其鼓勵與幫助。切不可不公平不公正;其次教師應了解學生,了解學生需求,了解學生個性,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投其所好,明白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有效的改進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