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淼怡
摘 要:通過分析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面臨的主要風險,對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風險防控策略展開探究,以期為促進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的有序健康發展,以及研究適用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信貸風險;防控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18-0079-02
引言
伴隨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中國在短時間內便實現了由追趕者向引領者的轉變。互聯網儼然轉變成不同行業領域發展的可靠助推器,憑借其在金融領域的推廣,普惠金融得以不斷發展深入。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的相融已成為普惠金融的一項重要形式,其使得涵蓋支付、信用等在內的金融基礎設施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使理財、借貸、保險等一系列領域不斷發展創新。該種互聯網金融模式切實彌補了過去金融方式風控能力的不足,消除了物理網點制約而造成服務人群有限的難題,調節了傳統金融業務功能的缺失,讓一些被商業銀行理財計劃及信貸門檻拒之門外的人群同樣有機會獲取到金融服務[1]。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銳不可當,而如何有效監管及防控互聯網金融風險是亟待開展研究的一項問題。由此可見,對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的發展與風險防控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面臨的主要風險
互聯網普惠金融發現了市場中存在諸多的資金需求,制定了信貸服務下沉的差異化戰略,為銀行難以服務的用戶提供信貸援助。與此同時,風險防控能力轉變成影響互聯網金融企業能夠有序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然而,隨著市場中提供惠普金融服務主體的多元化,過去的風險防控手段儼然無法滿足普惠金融發展需求,其服務人群較為有限,審核周期偏長;信息采集面不足,有限維度信息數據極易使得數據失真,還可能引發信息作假、欺詐;又由于廣泛的數據孤島問題,使得風險防控成效不盡如人意。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面臨的主要風險有:一是中央銀行征信報告存在不小的難度。我國金融企業開展信貸審批離不開中央銀行征信報告的有力支持,然而現階段大多是銀行及相關持牌金融企業可供查詢,而大多數P2P、小貸及非持牌消費金融企業等依舊無法接入中央銀行征信系統。二是普惠金融客戶群體自身信息維度不完備。相較于銀行客戶群體,互聯網金融機構存在顯著差異,后者的客戶群體很大一部分源自銀行篩選而來,該部分客戶群體不僅未有個人征信報告,更有甚者還不具備支持授信評價的足夠維度數據。三是伴隨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發展的不斷推進,我國信貸模式逐步出現異化。主要表現為,信貸業務模式由線上發展至線下,債權轉讓及資產證券化等。為了贏得最大化的利潤及開展好風險防控,使得互聯網金融企業不斷脫離了單純的互聯網傳統信貸理念,相繼產生了線上線下模式并存、債券轉讓及資產證券化金融衍生產品發展、專業貸款人等業務形式。這些變化使互聯網金融企業不斷脫離傳統運營模式,使其進入監管合規的灰色地帶,面臨不小的監管風險。
二、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風險防控策略
全面互聯網金融在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下,相關人員要緊緊跟隨時代前進步伐,不斷改革創新,強化對國內外成功發展經驗的學習借鑒,切實強化對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風險的防控。如何進一步促進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的有序健康發展,可以將下述策略作為切入點。
1.依托互聯網技術,不斷推進信貸技術創新。金融的關鍵作用在于推動資金的跨時空調配,而互聯網普惠金融的發展,即為將資金有效調配至小微企業、三農等社會弱勢群體[2]。實現資金的優化調配重中之重在于依托信貸技術的創新,縮減信息不對稱水平。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推廣及網民的逐步增多,弱勢群體在網絡中的信息數據勢必不斷海量增長,尤其是客戶群體的個性表現、社會關系、社會聲譽等信息數據的采集、分析能力將轉變成信貸技術創新的重中之重。鑒于此,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應當加強對電商平臺的學習借鑒,注重了解客戶群體的行為習慣、交易記錄等,強化對各式各樣形式文本、圖表、視頻等非結構化信息數據的采集;對于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應當繼續推進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加大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力度,推進信貸技術創新,縮減信息不對稱水平,推動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的有序健康發展。
2.強化法律法規建設,構建健全的信用征信體系。在確保互聯網金融行業不斷發展創新、切實尊重市場發展規律基礎上,政府相關部門應當抓緊對行業準入標準予以明確確立,推進對互聯網金融業務范圍、企業性質等的有效規范,構建健全監管制度。強化法律法規建設,充分明確互聯網參與人員的權利義務主體、交易方式及違約責任等。依托優惠法規政策的有效扶持,促使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不論是深度還是廣度均得到有效拓展。與此同時,構建健全覆蓋個人征信體系,將互聯網金融中對應累積的信息數據納入進征信體系中,盡可能做到對客戶群體真實信用狀況的有效反映。加大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合作力度,依托互聯網優勢構建線上線下連通的信息共享機制,增強互聯網金融行業自我約束意識,實現行業自律,推動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的有序健康發展[3]。
3.構建互聯網金融資金第三方監管機制。現階段,互聯網金融資金第三方監管機制依舊不夠完善,由此為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有序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鑒于此,可嘗試由相關政府部門、行業自律協會及銀行組建第三方,借助專門的形式,例如政府組建特定辦公室協助協會開展資金使用審批,政府蓋章,協會審批,銀行走賬僅認可擁有特定辦公室蓋章的協會審批單,進一步達成對互聯網普惠金融資金的監督管理[4]。推進政府、行業、銀行等要素的有效相融,相互協作開展監督管理工作,可切實防控互聯網金融負債人攜款逃跑現象。
結語
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依舊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互聯網金融企業、金融產品等依舊參差不齊。在推進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明確其中伴有的各式各樣風險。鑒于此,相關人員必須要不斷鉆研、總結經驗,提高對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內涵特征的有效認識,強化對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面臨主要風險的全面分析,“依托互聯網技術,不斷推進信貸技術創新”“強化法律法規建設,構建健全信用征信體系”“構建互聯網金融資金第三方監管機制”等,積極促進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的有序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蔡洋萍.互聯網普惠金融信貸的發展及風險防范[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5,(3):120-124.
[2] 張韶峰.數字普惠金融下的信貸風險控制系統構建[J].清華金融評論,2017,(1):100-102.
[3] 楊璟楠.淺談互聯網普惠金融的風險防范問題[J].現代金融,2016,(10):39-40.
[4] 朱寶.普惠金融體系下互聯網金融風險溢出效應研究[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7,(1):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