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煥國
【內容摘要】美國教育家特林卡爾曾說:“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誠然,通過提問,學生和教師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亦是如此,它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激發其學習積極性,而且及時地為教師反饋教學進度,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 課堂提問
提問是實現師生互相溝通的前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保證教學順利進行的基石。在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由于很多史實僅依靠課本很難掌握,所以必須通過師生間的提問互動,促成良好的教學環境,真正發揮出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僅如此,提問的策略也極其重要,是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當認真研究并認真對待的。
一、注重原則,把握好提問題的策略
每一堂課都是一件藝術作品,而設計師就是教師,提問作為師生交流的紐帶,將一個個課堂元素串聯起來,這個過程本身就值得我們去關注,去思考。那么,在歷史課上提問,應當遵循哪些原則呢?下面我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具體說一說我的想法。
首先,我們應當遵循適度性原則,即量力而行。提出的問題,既不要太難,假如一個問題提出以后,全班幾乎無人應答,那表明大家無法理解或者說學生的思維尚且達不到理解的程度,那這個問題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也不能過易,假如一個問題讓全班同學感到很淺顯,他們也將失去回答的興趣,課堂氛圍也活不起來。因此,要仔細打量一個問題的難易度,根據學生學習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面向全班同學,大約有5至10人舉手應答,這個問題便是屬于比較成熟的了,通過舉手同學的帶動,能充分激發全班同學思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要遵循思維性原則,學生作為學習者,同時也是探索者,他們的思維應當在課堂上被充分激發出來。因此,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注意不要按照課文內容硬生生地搬出來,要充分考慮給學生留有思維的空間和想象的天地。例如當講到《元帝國拓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業》這節課時,其中有一段重點描寫了文天祥的抗元斗爭,這一段看上去沒什么,無非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波瀾罷了。然而,這背后卻也隱藏著一些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地方,于是我便設計了一個問題,不僅為了活躍課堂,也為激發學生思考矛盾,鍛煉思維。我的問題是:“文天祥抗擊元軍的行為可歌可泣,應當給予肯定,然而元朝統一中國后,建立了一個比之宋朝更為強大的國家,人們也能安居樂業,可見也是進步的。那么,在我們認識道德的過程中這兩者會不會矛盾?你怎么理解?”問題一出,大家都覺得很新奇,課文中又沒有現成的答案,便只能自我思辨并組織語言。后來,有個學生舉手回答道:“問題要分角度,沒有唯一的定論,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這個事件發生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所以文天祥就義與元朝建立并不矛盾。”我聽了很高興,這個學生竟然觸摸到了辯證法還有馬克思主義中極其重要的唯物史觀。
總之,遵循一定的原則,以學生為中心,就不至于讓我們的問題缺乏價值,就能更好地發揮出問題的有效性。
二、重視節奏,選擇恰當的時機提問
歷史課堂教學成功與否不僅要看課堂氛圍是否熱烈,更重要的是看學生掌握了什么,思考了什么。韋志成先生曾說:提問應適時,要抓住時機,相機誘發,使提問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若沒有抓住時機,或者錯失時機,提問就可能導致學生思維阻塞。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和節奏,看準切入點,否則如果教師一味地不顧學生問個不停,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且可能導致學生對課堂的厭煩。
那么,我們該怎樣把握好提問的最佳時機呢?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就是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也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課堂提問應控制在學生求知的最佳心理狀況。例如在《明朝軍權的加強》這堂課的講解中,我首先講解了明朝建立的過程,然后又播放了一段視頻,是關于唐、宋、明三個朝代君王與大臣對話時的場景。我于是趁熱打鐵拋出問題:“你從他們對話的形式中看出了什么不同之處?請指出并分析原因。”問題一出,學生們的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我又放出一段時間允許討論,過了一會有學生舉手回答道:“唐朝的大臣與皇帝對話時是坐著的,宋朝的大臣與皇帝對話時是站著的,而明朝的大臣卻要跪著,這說明君權在加強,臣子的權利卻被一步步削弱了。”于是,通過抓準時機提問,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開展,教學的計劃也得到了保障。
因此,再設計問題是一定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在其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情況下提問,便能很快將學生舊有經驗與新知識結合起來,激發其探究的欲望。
三、考慮學生心理,提出具有開放性挑戰性的問題
初中是學生最叛逆的時期,他們滿懷激情,藐視一切,對各種未知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通過挑戰自己實現價值。然而,當下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的問題都是課本上業已存在并可找尋到答案的,學生對此厭倦甚至不屑回答。所以,教師要積極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具有挑戰意味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例如《新航路的開辟和宗教改革》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便針對文本設計出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新航路是西歐人開辟的,請問他們為什么要開辟新航路?這反映了人的哪方面特質?”這明顯是一個具有探究性的問題,而它答案的開放性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過了一會,有學生指出:人都有欲望,尤其是一個國家更是有著無限擴張的欲望,西歐人想擴張世界影響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開通新航道;還有的學生認為是《馬可波羅游記》讓西歐人產生了尋找財富的幻想;另外還有同學認為開辟新航道就像開辟絲綢之路,是為了聯系各個國家進行貿易往來等等。學生帶進思考,從各個可能的方面進行了探究并給出了合理的答案。這種問題的設置不僅豐富了教學資源,也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教學生動活潑了起來。
四、抓住關鍵點,選擇合適的位置切入問題
問題的提出總是依托于某個關鍵點,而這個點就是切入問題的位置,很多時候找到這個關鍵點比問題本身更重要,這意味著我們要選擇合適的位置切入問題。那么,哪些位置才是合適的呢?
首先是新舊知識的節點,每次在講新課程時,若能針對舊的知識提出新的問題,便是溫故而知新了。比如《全民族抗戰的興起》這篇課文,在上課之前,我先拋出一個問題:“在之前學過的課文中,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了哪些事件?它們都產生了什么影響?”等學生回答之后,我便趁機總結了一下:日本通過“一二八事件”、“九一八事件”等逐步打開了入侵中國的大門。而精心策劃的“盧溝橋事變”則引發了日本全方位的侵華戰爭。這種通過對舊知識的提問溫習,不僅加深了對以往知識的認識,又有利于新課程的展開。
其次是學生產生疑惑的地方。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解答問題是教師的天職。針對學生的疑惑,我們教師應當學會化繁為簡,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即通過問題的提出,把深奧復雜的知識梳理地更加有條理。例如《人分四等與文化趨同》這門課,教材涉及方面過多,學生不易掌握,甚至容易混淆。這時我便首先提出問題:“元朝的民族融合體現在哪些方面?”于是,學生在心里便有了一桿秤,開始圍繞民族融合這個主題進行學習。通過接下來的講課,便很自然地引出文化認同的命題,教材的學習也更為有章可循了。
最后是要在教學的重點處下功夫。常言道:打蛇要打七寸。教材每一章節的重點關乎著它的主題思想,針對重點提問題,就好比打蛇打到了七寸的位置了。例如,在講解《隋的統一與大運河》這篇課文時,課程雖然包括“隋的統一”和“貫通南北的動脈大運河”這兩大部分,然而,“貫通南北的動脈”這部分才是這堂課要教學的重點,評價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及其對后世的影響是這堂課的難點,而隋的統一包括隋朝建立、擴張等則不作為本課重點,應略講,在課堂上不必過多糾纏。因此,我便針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設計了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大運河自北向南共分為哪幾段?它溝通了哪幾大水系?另外,請結合自己的理解,客觀評價一下大運河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提問,針對教學方向,體現了這堂課的重難點。只有不斷根據重點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才能有所收獲并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智力只會才能收獲啟迪,思維得到充分發展。
因此,抓住重點,適時切入問題的核心,既突出了主題,又強化了重點,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果。
總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精巧的提問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上的進步。我們教師應充分重視這一點,在教學中將問題的運用時常提上綱領,不斷總結,使自己的提問策略更趨多樣性和有效性,從而提升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