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平??
摘 要:面對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種種困難,為了達成“教師愿意而且開心于學校工作,并在工作中實現事業價值、生命價值的內在統一”這一目標,作者作為新時代的農村小學校長將談談自己對此的認識,以求拋磚引玉。
關鍵詞:教師為本;專業成長;民主管理;激勵認可
一、 問題的提出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教育不均衡具體表現在城鄉、區域、校際、群體間的不均衡。筆者自己身處在基層的學校,有很多現實的困境:檢查多,非教育事務繁雜,老師們壓力山大,無心戀戰;教師隊伍專業素養亟待提高,老教師數十年如一日在一個地方工作,“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年輕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嚴重缺乏,在大學里玩了幾年手機,然后直接闖進課堂,不知所云……用人與管人之間權限不統一,管理沒有抓手;收入不高,發展空間不大,職業倦怠……
夢想如何照進現實?如何帶領教師一路前行?
二、 理論思考
白石老人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基于這樣的考慮,我想從以下幾段文字中尋求解題的辦法:
1. 《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第一句話: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2. 李希貴校長《學生第二》中說的:“當強調學生主體、學生中心的時候,我們應當把教師放在一個什么位置上?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以學生為本,塑造他們美好的人生,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可是,這一切都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
3. 北京實驗二小李烈在接受《人民教育》采訪時候說:“當校長的三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校長勤勤懇懇、辛辛苦苦,隊伍卻怎么也帶不動。第二個層次是能帶得動,但是這種帶動更多依靠的是外在的東西,比如制度的管、卡、壓等。第三個層次是不但帶得動,而且大家愿意跟你一塊兒干,開心地跟著你一塊兒干,進而在你的帶動下不斷自我激發智慧,在工作中體驗‘自我成功的人生,實現事業價值、生命價值的內在統一。”
4. 我的人生理念
我喜歡的一句話,蘇東坡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喜歡讀的一本書《都是善意的力量》。我的辦學主張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最好的自己”,每一個不但包括所有的教職員工,而且應該將他們排在首位。
三、 具體的做法
(一) 糧草先行
在財務制度允許的框架內,物質上竭盡全力地為老師辦實事。學校雖然可支配的東西不多,但是很多細節很重要,比如教師食堂,身處農村,外地年輕教師午餐大多在食堂解決,“民以食為天”。所以,辦好可口的午餐,他們會感受到學校的關心,從而產生歸屬感。還有教師辦公室布置,溫馨美好的工作環境,能產生善良和諧的辦公室文化。
(二) 關心
“只要是教師或者教師家屬病了,我肯定來到他們床前。我沒有因為任何理由耽誤過一次”——李希貴(把簡單的事情堅持做好)
比如:合理運用工會慰問制度到極致;學校領導走訪每一位老師;生日卡竭力精美。
(三) 尊重和傾聽
當今學校大多采用金字塔式層級管理結構,大體有校長、副校長、中層處室、年段備課組、教師,這樣的多層級,最應該產生正確判斷和理智思考的教師隊伍身處底層,聲音很難傳達至決策層。當扁平化管理結構尚未建立或者無法建設的時候,一定要構建一個能夠充分聽取基層意見的平臺。我每中午在食堂吃完飯后,都會跟一些老師進行相當時間的“座談會”,其樂融融。他們會對學校的一些工作“品頭論足”,從而讓你充分聽取到學校的做法是否正確。還有,教師辦公室也是一個好的座談平臺。
(四) 讓工作變得有趣
1. 善用工會活動
合理運用工會活動制度,讓各種教師活動成為歡樂的節日。比如教職工趣味運動會,抽獎環節,一等獎是“跟校長一起跑操場”;比如教師聯歡會;理念“分享快樂、全員參與”,教師基本全部參與,有些年段還請教練加班指導,六年級幾位年紀不小的男教師穿上緊身衣,跳起了健美操,于是全場嘩然,其樂無窮。
2. 讓平時工作變有趣
比如,改變嚴肅的校本教研模式為沙龍形式,重點在于“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氣氛輕松,可以有笑聲、掌聲,甚至鮮花。平時會議、讀書活動等工作都可以想些辦法,讓大家臉上有笑容,心中有陽光。
(五) 搭建平臺人盡其才
1. 提供學習機會
全面實施教師培養體系:青藍工程、名師引領、課題提升、閱讀、參加各級培訓;
2. “發現每一個人可以偉大的地方,并讓其行走在一條通往偉大的道路上。”給所有人合適的鍛煉崗位,讓他們有充分成長的機會。
(六) 民主管理
士光敏夫:“權利是把傳家寶刀,最好不要輕易出鞘。”
所以1. 改變別人從改變自己開始:以身作則,努力工作。
2. 民主管理:制度無外乎人文,制度的建設充分尊重教師感受,經過全面徹底的討論,引進模糊評價,不要動不動將教師分為三六九等。
3. 學會看別人臉色行事,“遇到事情,先從自己找原因”。
四、 成長的事例
如此這般的做法,老師們會愿意開心地追隨著你,在工作中體驗“自我”成功的人生,所謂的校長領導力已經形成。
李老師的故事:
李老師是學校70后中唯一一位全日制大專生,能力很強。第一次見到他,是因為他所在的村校學生減少,教師分流。他來辦公室找我,要求留在村小,不調動到中心校本部。經過了推心置腹的長談,我不但調他到中心校,還安排他管起了學校少先隊工作,推薦他參加了幾個高級別的培訓。結果,他把德育工作做得風生水起,后來,妻子調動到這個學校、孩子也從實驗小學轉學到這個學校,以校為家了。
90后的陳老師是幼兒園的園長。剛開始接手不到100名學生的幼兒園,與民辦園展開激烈競爭。從剛開始擔心倒閉,挨家挨戶進門招生,到了后來成為市級示范幼兒園,家長排隊限名額讀書。她說:“邊哭邊長大。”
所有的這些成長與喜悅,在很多學校是很微不足道的,但是從一所薄弱的農村中心校,我總覺得是很可貴很值得珍惜的。從他們身上,我知道,一切來源于善意,來源于激勵和認可的力量。
其實我知道,僅憑一個校長微薄的力量,我無法讓教師期待星期一,但我想,至少讓老師們對星期一還有期待;我更知道,現在的校長,自身已背負沉重,步履蹣跚,但我們仍然殫精竭慮,長袖善舞,因為我想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給老師們一個最好的星期一。
作者簡介:
李志平,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金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