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宏觀背景下,國家和社會都對于當代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不但要求教師將日常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做到位,更要求其順應新課改要求下的對于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的要求,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以生為本,培養初中生語文學科素養和思維能力。本文首先簡要闡述在核心素養觀下我國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在此基礎上給出一些初中語文教學改進對策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教學改進
一、 引言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多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式的應試教育,教學中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重視,在語文教學中也多是機械式的書本知識點的介紹和總結,缺乏對學生人文素養和多種思維能力的教育和培養,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初中生創造性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展,更加不符合當代人才培養觀。在這種現實下,教師應當如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自身的理論知識來促進正常教學的進行和健全人才的培養呢?
二、 核心素養觀下我國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在應試教育體制的束縛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一系列的現實問題,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點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培育和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
初中作為學生系統接觸和學習語文學科的初級階段,許多語文知識點都是停留在簡單的和淺層次的內容上,如對于文字和漢語拼音的機械式記憶、各種中文語法的學習和掌握以及一些課文的簡單背誦。由于學生的學科基礎局限,在教學中很難將更深層次的、具有人文性和趣味性的語文內容展開論述,這就使得大多數的語文課堂顯得枯燥無味,學生體會不到語文的語言美感,也感受不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而這表現在語文課堂上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他們在語文的學習上往往都是被教師“牽著走”,不會主動地去學習語文和進行學科知識的探索。這種學習行為在降低教學效率的同時也不符合教師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
(二) 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運用行為有待加強
現階段大多數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是以應試為目的,對于與考試內容相關的知識點會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和訓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多是停留在以書本為主的理論知識上,而忽視了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其本質就是來源于生活的學科特色。對于一些有主題內容的課文講解時也多是停留在口頭教育上,缺乏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真正將知識點內化于自身的生活上的教學意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運用行為亟待加強,在其綜合素質無法得到真正提高的現實下也不利于今后更高層次的學科知識的學習。
三、 初中語文教學改進對策
筆者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調研,在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得出了一些在新課程改革下,針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上的一些可行性心得體會。
(一) 轉變教學觀念,營造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
對于現行教育體制而言,要想逐步改進初中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科素養。首先應當作的就是轉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營造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語文的語言實踐運用教學內容融入其中。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課文《皇帝的新裝》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向學生教導本課中出現的一些新的字詞以及課文主要內容的介紹,還應當以啟發式和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方式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具體來講就是在學生對于本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無障礙的情況下,可以以分組的方式要求學生進行一場課文再現的故事表演,讓學生自由選擇課文中出現的國王、兩個騙子、眾位大臣、小孩和百姓等角色,在課堂上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進行表演道具的制作和各個角色的理解和排練,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們自由表達對自己所選角色的認識和理解并進行肢體動作上的詮釋,在這種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中讓每位學生都理解到課文表達的主旨:誠實的可貴性,在學生心中埋下“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貴品質的種子。這種教學方式可能會占用教師過多的書本知識教學的實用性內容,但是對于學生來說,不但可以使其深刻體會到語文的學科魅力還可以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各種人類可貴的思想道德素質內化于學生日常的實踐活動。
(二) 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
核心素養的根本要求就在于不但要引導學生掌握教材中各項知識體系,更要使其在這過程中逐漸學會學習,學會思考。而自主思維能力作為學生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上的一項重要體現,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就顯得愈發重要,而通過啟發式的教學就可以使這一目標得到很好的落實。
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桃花源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既不應當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內容進行機械式的介紹,更不能直接將已有結論告訴學生,而是需要通過一系列啟發式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理性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例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導學案”的優勢,通過對該篇課文的創作背景及作者簡介、文言文翻譯內容、故事梗概內容以及文中所宣揚的一些道理的知識體系和框架的介紹引導學生課下自主預習,將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再進行與學生和教師的溝通和解答;另外針對這篇文章的特殊性,教師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契合主題以及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可以在課前就給他們展示一些反映自然美景、桃花源特色的圖片視頻內容,讓學生們在這種直觀而又富有想象力內容的教學氛圍下提升自己的發散性思維。
四、 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初中生來說,如何在新課改語文核心素養觀的要求下,根據其在語文課上的具體表現找到真正促進其自身發展的可行性教學實踐,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使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長期工程,這需要來自國家、社會、學校、家長、教師以及學生等多方力量的積極配合和努力,尤其是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更需要以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去實踐。
參考文獻:
[1]王雯佳.初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探索[J].中華少年,2017(28):58-59.
[2]趙瑩瑩.語文核心素養與初中語文教學改進[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7.
[3]吳學慧.初中語文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研究[J].考試周刊,2017(14):27.
作者簡介:
錢紅燕,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冠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