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榮 黃園園 李雪 鐘蘭 張瑋
摘 要:目的 調查兒科身份識別現狀,分析兒科身份識別不佳的原因。方法 采用結構式觀察法和半結構式會談法,調查兒科有家屬陪伴病區的31名臨床護理人員及患兒照顧者進行身份識別情況,并與被觀察者會談影響患兒身份識別的原因。結果 31名護士中,對患兒身份識別時機正確者19人(61.29%),對識別查對內容正確者22人(70.97%),身份識別方式正確者14人(45.16%),整體身份對識別方式正確率41.94%(13/31);不同工作年限、職稱和班次護理人員身份識別正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身份識別意識差、照顧患兒分別是影響護理人員身份識別和配合護理人員進行身份識別的首要原因。結論 兒科身份識別正確率較低,其原因可能與使用身份識別的意識較差、患兒照顧者關于身份識別的宣教不足有關。
關鍵詞:兒科;身份識別;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13.037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13-0127-0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pediatric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poor pediatric identification.Methods A structured observation method and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31 clinical nursing staff and child caregivers in the pediatric family's companion ward,and to discuss with the observers the reason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ildren.Results Among the 31 nurses,19(61.29%)had the right time to identify the child's identity,22(70.97%)was correct and 14(45.16%)was correctly identified.The correct rate of identification was 41.94%(13/31), and the accuracy ratio of different working years,professional titles and class nurses' identification was compared,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poor identity awareness and care of children were the primary reason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nurse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nursing staff.Conclusion The correct rate of pediatric identification is low,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use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identity of the child caregiver.
Key words:Pediatrics;Identification;Influencing factors
身份識別是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對患者的身份進行查對、核實,確保將正確的服務提供給正確的服務對象。身份識別中的過程質量控制,是終末質量的重要保證,研究指出兒科患兒身份識別錯誤是兒科糾紛的重要原因之一[1]。兒科患兒心理發育尚不成熟,醫護人員護理操作前的對患兒的身份識別難度增加,而且患兒年齡小不能及時識別和指出錯誤,因此兒科患兒的身份識別既是兒科護理工作的重點,也是兒科護理工作的難點[2,3]。本研究以成都市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5個兒科病房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我院兒科身份識別的現狀以及影響患兒身份識別的相關因素,從而為兒科醫護人員做好患兒身份識別提供參考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拋硬幣法,在2017年9月4日~9月18日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兒科8個有家長陪伴的病區中隨機選擇5個病區的護理人員進行調查,病區護理人員24~28人,床位54張,收治患兒68例。在7 d內以抓鬮法隨機選擇調查日期,采用觀察法和會談法進行研究。本研究共納入護理人員31人,均為女性,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9.71±6.40)歲;其中護士16人,護師13人,主管護師2人;護齡<3年14人,3~5年9人,≥5年8人;白班23人,夜班8人。所有被調查護理人員均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書。
1.2方法 采用結構式觀察法和半結構式會談法對被調查者身份識別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完后再與被研究者進行會談。為確保觀察及會談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所有的觀察和會談均使用預先設計好的提綱并由1名研究人員當場完成。調查和會談后記錄被研究者的基本信息,包括科室、護齡、職稱、是否有護士執業資格證。未獲取職業資格證者不納入研究,研究過程中均不涉及護士姓名。
1.2.1結構式觀察法 自行設計兒科身份識別情況調查表進行數據收集,調查表經5名臨床護理專家(婦產科主任護師1名、兒科副主任護師3名、兒科主管護師1名)反復修訂后形成,包括3個方面8項內容:①身份識別腕帶的佩戴方式:佩戴在患兒四肢;放在患兒身體以外的其他地方;遺失。②身份識別腕帶的內容:字跡是否清晰;信息是否準確。③身份識別的方式:操作前使用身份識別腕帶查對;操作者直接陳述患兒的身份信息查對;以反問的形式詢問患兒家長查對;親自查看身份識別腕帶上信息。④患兒照顧者配合情況:配合醫務人員進行身份核查;不配合醫務人員進行身份核查。研究者不穿工作服,站在被調查者不易發現的地方,對護士在患兒身份核對時身份識別腕帶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和記錄。
1.2.2半結構式會談 研究者對每名護士調查完畢后,立即采用事先準備好的會談大綱對其患兒身份腕帶使用情況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大綱由5名護理專家共同制訂和修改后形成:①陳述本次研究的真實目的,并承諾對被研究者個人及科室信息保密,不會有任何影響。②詢問患兒照顧者配合和不配合醫務人員身份核查的原因。③向患兒照顧者詢問醫務人員邀請其參與身份核查的目的。④根據收集的信息,詢問護理人員沒有查看患兒身份識別腕帶的原因。
1.3評價方法 根據我院制度規定,醫務人員在為住院患者提供服務時應邀請患者本人或家屬共同核對姓名和住院號。①身份識別時機:操作前;②識別內容:患者姓名和住院號;③識別形式:以開放式提問的方式反問患兒照顧者并親自查看患兒身份識別腕帶。本研究中身份識別正確的判斷標準為三者同時滿足。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人員身份識別時機 31名護理人員中,患兒身份識別時機正確者19人(61.29%),患兒身份識別時機錯誤者12人(38.71%),見表1。
2.2 護理人員身份識別內容 31名護理人員中患兒身份識別查對內容正確者22人(70.97%),患兒身份識別查對內容錯誤者9人(29.03%),見表2。
2.3護理人員身份識別方式情況 31名護理人員中,患兒身份識別方式正確者14人(45.16%),患兒身份識別方式錯誤者17人(54.84%),見表3。
2.4護理人員身份識別完全正確統計 31名護理人員中,對患兒身份識別完全正確者13人(41.94%),對患兒識別錯誤者18人(58.06%),見表4。
2.5不同護理人員身份識別情況 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職稱、不同班次的護理人員的患兒身份情況正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2.6患兒照顧者對參與身份識別目的的認識情況 31名護理人員中,26人(83.87%)反饋照顧者對參與身份識別目的認識正確,5人(16.13%)認識不正確,見表6。
2.7患兒照顧者配合情況 31名護理人員中,18人(58.06%)反饋患兒照顧者配合身份識別,13例(41.94%)反饋患兒照顧者不配合身份識別,見表7。
2.8影響身份識別腕帶查看 對操作前沒有查看身份識別腕帶的護理人員進行訪談,訪談結果顯示:影響身份識別腕帶查看的最主要的3個因素分別為:相信自己不會出錯;老病人,已熟悉;浪費時間。見表8。
2.9影響照顧者配合護理人員進行身份識別的因素 對患兒照顧者進行訪談,了解影響其配合護理人員進行身份識別的最主要的前3位因素分別為:哄哭鬧的患兒、哄患兒睡覺,擔心說話會影響其入睡和不知道需要配合查對,照顧者較多,見表9。
3討論
在本研究中,通過對兒科有陪病房31名護理人員和31名患兒照顧者的調查和訪談,發現在身份識別的過程中,能完全正確的護理人員僅41.94%,其余護理人員在身份識別時機、身份識別方式、以及身份識別的內容上未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完成身份核查。在身份識別時機上,僅有61.29%的護理人員是在操作前立即進行身份識別,雖然在31名護理人員的調查過程中并未發生身份識別錯誤而致服務內容錯誤的情況,但有38.71%的護理人員身份識別時機是錯誤的。提示護理管理人員應加強護理人員身份識別時機上的培訓和檢查,杜絕在操作中、或操作完成后才進行身份識別,更要杜絕整個操作過程中根本不進行身份識別的情況。
國家醫院等級評審標準和JCI都要求必須采用除床號以外的兩種信息進行身份識別,我院也明確規定住院患者必須采取姓名和住院號兩種信息進行身份識別,以減少身份識別錯誤的發生[4,5]。本研究發現,我院兒科只有70.97%的護理人員進行了兩種信息的查對,29.03%的護理人員只進行了其中一項信息的識別,存在一定的風險。
兒科患兒在進行信息溝通比較容易出錯,為避免溝通中信息傳達以及信息接收時的錯誤,要求護理人員必須以開放式提問的方式反問患兒照顧者,同時要求護理人員必去親自查看身份識別腕帶上信息,避免患兒照顧者回答時護理人員聽錯[6,7]。本次研究發現,能同時做到這兩點的護理人員僅45.16%。
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職稱、不同班次的護理人員在身份識別正確率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本次主要是對身份識別過程的研究和調查,而低年資護理人員因剛進入臨床,擔心出錯能嚴格按照護理管理人員要求操作,年資和職稱較高的人員因接觸臨床時間較長,比較有自我的想法或陳舊觀念不易改變有關[8,9]。同時,本研究納入的護理人員較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擴大調查的樣本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83.87%的照顧者對配合護理人員進行身份識別的目的認識正確,但真正能配合護理人員進行身份識別的照顧者只有58.06%。進一步詢問影響與護理人員合作進行身份識別的原因,“哄哭鬧的患兒”“擔心參與身份識別過程會因說話影響患兒入睡”“因更換照顧人員不知道要配合”為前3位因素。在對護理人員關于查看身份識別腕帶的前三位影響因素的訪談中,“相信自己不會出錯”“老病人,已熟悉”“浪費時間”位于前三位。說明護理人員對查看身份識別腕帶的意識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總之,由于兒科患兒的特殊性,非常有必要加強護理人員身份識別的培訓,將身份識別相關要求變成護理人員的一種自覺行為,同時鼓勵患兒照顧者參與到身份識別過程中,提高兒科患兒身份識別的正確性。同時不斷完善身份識別腕帶及身份識別方式,利用信息技術杜絕人為因素導致的身份識別錯誤發生。
參考文獻:
[1]姚亞春.移動護理信息系統下住院患者身份識別流程的改進[J].護理學雜志,2014,4(15):12-13.
[2]強苗苗,張艷寧,李麗,等.兒科護理糾紛影響因素及其防范對策[J].醫學信息,2013,26(11):679.
[3]陳娟.護患溝通障礙導致護患糾紛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3):215-216.
[4]易銀芝,屈小金.雙重身份識別在兒科住院患者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4,2(1):179-180.
[5]范東利.雙重身份識別在兒科住院患者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2017,2(47):1-4.
[6]楊葉妮.患者參與身份識別方法在病房靜脈輸液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5,28(11):297-299.
[7]朱小莉.互動式查對法在兒科門診輸液中的運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9):145.
[8]曾莉,羅順清,吳利平,等.護士與家屬雙人查對法在兒科用藥安全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8):102-103.
[9]王玲玲,周萍,賁艷麗.應用PDA對患者身份識別有關護理缺陷發生率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4,25(15):1-4.
收稿日期:20184-4;修回日期:2018-4-14
編輯/王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