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能力作為語文素養中的一種,不僅對掌握語言學科有重要意義,也是深入研究其他種類學科的基礎。當前國內教育體制改革不斷發生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相比之前也愈發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所以相關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不斷鍛煉學生的閱讀速度,使其具備初步的理解能力與閱讀技巧。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閱讀能力;培養途徑
閱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組成內容,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維發散能力有重要作用,閱讀可以最大程度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的提升,從而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 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良好的閱讀環境能夠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產生積極影響,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為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做鋪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動自覺的開展閱讀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導向之下,長期堅持就會養成閱讀積累的好習慣。另外,低年級學生的可塑性較高,教師的舉動也有可能對他們造成深刻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內外文本的時候,也應該對這些讀本做出充分了解,在面對學生提問的時候也要游刃有余的回答。除此之外,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尤其是閱讀教材的時候,可以適當要求學生自主尋找問題的答案;或者由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從讀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閱讀完成以后讓學生自己總結所得見解,從而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 選擇正確的閱讀方法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生閱讀課文的步驟主要分為三個:第一是讀懂,就是指學生在初步掌握漢字之后進行簡單的閱讀活動,這一時期的課文都較為簡單,更適合低年級學生。第二是讀通,學生能夠初步熟讀課文并且識記生字。第三階段是讀懂,在這一階段學生能夠課文中的生僻詞語,并大致了解文章的含義。通過這三個步驟,學生可以自由完成對簡單課文的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對詞語的理解和掌握至關重要。有些學生由于缺乏耐心對課文采取一目十行的閱讀方法,不僅給詞匯的積累造成了阻礙,也會讓小學生難以養成細致閱讀的習慣,給他們今后閱讀較難文本也造成了一定難度。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需要有針對性選擇合理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在面對閱讀題時做到有的放矢。
三、 依據實際情景來表演閱讀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人文性都較強的學科,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也不能忽略實踐的重要性,在一些極具地方特色的對話中,只有親身朗讀才能體會濃郁的地方色彩和其中蘊含的深刻感情。事實上,語文教材中的一些課文在藝術手法和表現力上都超出了文字所帶來的感染力,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情景來模擬文本中的場景,讓學生站起來表演閱讀。而語文課程當中的總目標規定:學生要能自主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實踐語文,運用語文。閱讀實踐其實就是學生自己的創造性活動,把更多課堂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自由徜徉在詩意的海洋。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本內容基本上以聲情并茂為主,以表演形式更能淋漓盡致展現出課文中獨特的思想感情。表演作為一種抽象化的表現形式,能把讀者情緒帶入文本中,而聽者也能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獲得比文字更多的感悟。
四、 培養學生形成良好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養成對學生將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使學生在期末考察中獲得更優異的成績,寫作水平也會因為平時的閱讀積累相應提升。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建立在主動、和諧環境基礎之上。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同時,語文教師可以適當對其進行指導,以免學生養成錯誤的閱讀習慣。并將精讀略讀的技巧傳授給學生,促使他們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能夠快速獲取有效信息,為快速解決閱讀題奠定基礎。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長年累月沉淀的成果。閱讀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的,它是滴水石穿式的堅持。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因此需要語文教師隨時在早讀課進行監督和檢查。
五、 以課外閱讀來拓寬學生視野
其實,短短一堂語文課帶給學生的內容是非常有限的,想要加強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認知,還得從課外來補充。小學生好奇心旺盛,思維活躍,趣味性的讀本往往能最大程度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也是童話故事書深受孩子喜愛的原因之一。作為語文教師而言,可以在課余時間鼓勵學生創辦“讀書角”“讀書日”等活動,學生把喜歡的刊物放在讀書角,又可以從讀書角獲得新的讀本。這樣一來,不僅就擴大了課外閱讀資源,還推動了班級良好閱讀氛圍的建成。
六、 結束語
總的來說,閱讀能夠幫助小學階段學生更好的認識世界、感知自然。因此,身為語文教師,就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探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通過對字詞句的反復練習來讓學生熟練掌握閱讀的基本技巧,并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使其成為社會發展需求的全面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鄭麗萍.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現代交際,2011(8):164.
作者簡介:張燕,河北省黃驊市,河北省黃驊市舊城鎮才元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