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課堂教學,師生相互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其實是思維在碰撞,本質上是生命的一種運動。如何在閱讀課堂巧設問題,“引爆”學生閱讀思維,是我在本文中研究的問題,更是研究的主題。如何妙設問題?需要我們從導向性、懸念感和情趣味上下功夫。我們可以在關鍵點、結構的紐結點、文本的點睛點、作者的動情點等方向切入,激發學生思維的源動力,謀求學生的成長點。
關鍵詞:閱讀課堂教學;閱讀問題;思維強度與坡度;鏈條環扣式
質疑與提問,是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調控與推進的“常規武器”。肯尼基·胡德曾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在閱讀課堂教學中,師生相互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其實是思維在碰撞,本質上就是生命的一種運動,生命的“樂曲”在彈奏;一個個閱讀問題,不僅僅是在示范引領課堂活動,更是在“引爆”學生閱讀思維,就像這支樂曲的指揮棒。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就應該掌握“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的藝術,即妙設課堂閱讀問題,奏響語文閱讀課堂這支美妙高亢的生命交響曲。
一、 課堂閱讀教學的“發軔”階段
這是課堂閱讀教學的啟動和導入階段,是課堂的開始。這階段設計閱讀問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文本閱讀的積極態度,激發他們的興趣,然后再引導他們深入閱讀并理解文本內容和要點。這就決定了閱讀問題的基本要求是:使學生產生閱讀課文的興趣和要求,向學生介紹關系性詞語,為學生進入課文閱讀學習做準備等。打個比方,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設計一個良好的問題,對于整堂課的“定音”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為此,這階段閱讀問題的設計要具備以下特點:
(一) 導向性
這種類型的問題要如同向導一般,三言兩語,突顯重難點,簡潔明快,引導學生迅速、準確把握課文的關鍵,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定向。教學《報任安書》一文時,我在激情地列舉了文天祥、林覺民等英雄人物在生死關頭,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給自己一個悲壯而偉大的承諾,成就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輝煌之后,便提出了一個問題:本課中的司馬遷給自己一個怎樣的生命承諾,作出了怎樣的抉擇?布置同學們自讀課文,尋找答案。這個問題不僅扣緊了本單元的教學主題:“彈奏生命的樂章”,而且為本文閱讀很好地定了向,較好地觸摸到司馬遷的偉大精神實質,促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并受到了強烈的情感激勵。
(二) 懸念感
即課堂閱讀開始有意提出疑問,制造懸念,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尋求答案的愿望,調動探究思維。如有個老師在教《論語》時是這樣提出問題的:“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1988年,7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的宣言中說道:‘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尋找智慧。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尋找智慧,就要從《論語》里面去尋找智慧。孔子和《論語》為什么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于是學生帶著懸念學習《論語》,去尋找答案,使閱讀教學達到一定的深度。
(三) 情趣味
或幽默,或激情,讓學生在閱讀的情緒上受到感染,或是快樂地進入閱讀,或是激情地進入閱讀,大大提高閱讀對話的熱情。比如一次組織學生閱讀《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一文,上課伊始,我便在幻燈片上打出李白的畫像,讓同學們根據“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原理,為他相面,引起了大家極大的興趣。同學們根據李白畫像上頭戴儒巾、吊梢眉、丹鳳眼、鼻正口方等等特征,紛紛說看出了才氣、正氣、傲氣、酒氣、俠氣等,極大地調動了閱讀課文的興趣和積極性。又如賞析李白《將進酒》時,我先在幻燈片上打出“七俗”后,問同學“七雅”指什么,學生答出來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品茗不是很雅嗎,卻被列為“俗”;而酒為什么卻被列為“七雅”之列?引導學生從詩與酒的悠久歷史的角度來認識酒與詩的關系,認識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秀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的精神,激發了同學鑒賞詩歌的極大興趣。
二、 課堂閱讀教學“行走在路上”的階段
這是課堂閱讀教學的主體階段。閱讀問題設計一定要依照文本自身特點與學生閱讀認知心理特征,從感知內容、理解主題、分析藝術手法到感受語言魅力,以及情感熏陶等方面考慮,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整體到局部,由語言到手法等。為此,閱讀問題的設計一定要深,提綱挈領,既要從教學內容整體的角度出發,又能兼顧學生的整體參與性,最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理解、探究,“引爆”學生思維,激活閱讀課教學。
那么,課堂主體階段的閱讀問題應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一) 閱讀問題設計的問點要恰當準確
從課堂閱讀問題涉及的流程看,恰當準確地選擇問點,是首要的一環。也就是說,什么地方問,問什么,也就是所說的切入點,必須在精心鉆研文本的基礎上選擇和設計。具體應包含以下幾點:
1. 從關鍵點切入
關鍵點就是文本的重點。文本的重點就是文本主旨所在,又是閱讀訓練的重點。
2. 從結構的紐結點切入
結構的紐結點往往就是承前啟后的段落,于此處設計問題,不僅可以指向全文的重點,而且有助于將問題串在一起,提示文本的構思,展現文本的脈絡,便于師生與文本對話,整體把握文本。
3. 從文本的點睛點切入
文本的點睛之筆往往有統率全篇的藝術功用,在此處設計問題,有助于把握意旨,理解主題。
4. 從作者的動情點切入
動情點,是“作者感情的爆發點,情與景的焊接點,也是意境的落腳點。”于動情處設計問題,有助于學生觸摸作者的情懷,與作者對話。
5. 從事件的發展變化和人、事、理之間的關系點切入
小說和戲劇情節復雜曲折、人物眾多、人物關系紛繁,如果能抓住情節變化、人物關系去設計閱讀問題,往往會收到“綱舉目張”“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6. 另外在疑點、難點、模糊點、含蓄點等處,也可設問。
(二) 閱讀問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思維強度與坡度
課堂閱讀問題的提出,最忌諱的是浮光掠影,淺顯粗陋,只回答“是”或者“不是”,沒有思索、推理的過程,毫無思維的強度與深度。《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課堂閱讀問題的設計,最重要的是有一定的思維強度與深度,做到以一馭十、提挈全篇,能奮力攪動學生的思維,實現閱讀教學的最優化。
《項鏈》教學中,討論“項鏈為什么是假的,真還是假有什么不同”,不僅僅一直是師生都感興趣的問題,而且需要學生通過閱讀去尋找,調動閱讀經驗去想象、分析、推理,具有一定的思維強度;老師在小說情節“逆轉”知識上之前已墊了“梯子”,是有思維深度的。所以問題提出來后,同學們便像炸開了鍋一樣,你一言我一語,紛紛發表意見。同學們通過閱讀、思索和推理,再次深刻地認識了小說情節設置的“伏筆”與“逆轉”的藝術魅力,認識小說的諷刺與鞭撻的效果及主題的深刻,發現了真理,獲得了啟迪,得到了美的享受。
(三) 閱讀問題設計要緊扣住學生的認知點、興趣點、情感點,謀求思維“生長點”
一位著名的教育實踐家說:“課上得令人感興趣,意味著學生在學習和思考的同時,還感到興奮和激動。對發現的真理不僅詫異,有時甚至驚訝,意識到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體會到創造的愉快,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自豪。”所以,成功的閱讀問題設計,必須緊扣住學生的認知點、興趣點、情感點。
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反復強調了追求賢才之情,以及自己會竭誠禮待賢才之意。此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說,現在你是一個人才,某個公司老總要招聘你,你會提出什么樣的條件?或者說你是一個老總,就假如說是曹操吧,你會擺出怎樣的條件以吸引留住人才?”這個問題,接近學生生活,扣住了學生的認知點,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同學們爭先發表見解。有的說要高職位,高待遇,有的說做老板就要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等等。如在學習《阿Q正傳》時,我組織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人要不要一點阿Q精神”。從“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切入,學生從這樣的話題中提升生活的意義,接受語文的歷練。
(四) 閱讀問題設計呈現鏈條環扣式
好的課堂閱讀問題,應該是基本圍繞一個或兩個研討文章內核的關鍵問題,設計若干個小問題;每一個問題就像鏈條上的一個個鏈環,它們前后勾連,環環相扣,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不斷擰緊學生思維的發條,引導思維不斷進入新的“天地”,從而“問”出一潭活水來。
三、 課堂閱讀教學“終點沖刺”階段
這個階段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引導學生對文本閱讀內容進行總結概括,使學生對作品的內容、主題和形式有一個深入的、系統的或上升到理性的認知,提升鑒賞能力,并因文解道,因文悟道,發現真理;另一個就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的限制,把課外資源引入課堂,把課堂學習引向課外,從而將課堂內容,延伸至課外,把所學轉化為所用,從而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超越課堂。為此,課堂閱讀問題的設計應注重以下特點:
(一) 綜合性
就是說,要對課堂閱讀系列問題有概括性,要有利于對文本的某一方面(或內容、或主題、或手法、或語言等)綜合總結作用。比如《祝福》“‘祥林嫂注定要往死路上走的,那么誰該為祥林嫂的死擔負責任呢?”(主題探究與總結);《陳情表》“第三段的內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讓學生探究作者發乎情、歸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情真意切之良苦用心在結構上的體現)等等。以具有綜合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尋文章主題、意義、風格,形成教學波瀾,制造教學高潮。
(二) 關聯性
是指課堂教學拓展延伸的問題不能脫離文本、脫離語文,一定是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實現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在《游褒禪山記》一文中,王安石把游山(準確說是游洞)的成功與否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還有一個“險以遠,則至者少”,就是說如果有志、物、力的情況下,如果“任務”難度太大,“盡吾志而無悔”。這里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四歸因法”。在課堂上,我提出了一個延伸拓展的閱讀討論題:“一個人做事的成功和失敗,怎樣的歸因才有意義?”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進行討論。這個問題,不僅是在文本內容基礎上提出的,而且有批判,有認識的加深,情志上受到了激勵。
(三) 開放性
許多教育家都認為,閱讀是一種生命活動,是一種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我據此設計了以下幾道討論題:1. 讓學生猜現在讀到的版本中的哪些部分被刪節了?2. 現在教材上又恢復了原貌,說明了什么?3. 這幾段刪的好還是刪的不好?為什么?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表達見解,雖無一致的答案,但思維活躍,令人欣慰。
課堂閱讀教學的教學實踐證明,要通過閱讀問題的設計,贏得閱讀課堂最佳效果,還應注意以下五點:
1.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學生愛思、多思、深思、善思的良好習慣,這是閱讀教學最核心的環節。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為此,我們必須突破“教師問,學生答”的舊有教學模式,大力鼓勵誘導學生“主動設疑”,做課堂閱讀學習的主人;對于在課堂“你不問,我就不答”,存有課堂答問惰性心理的同學,要注意問題設計的針對性,或者設計一個課堂答問記分本來鞭策,千方百計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每一名學生都得到成長,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 閱讀問題難易適度。《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敲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閱讀問題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問題討論之前要對學生的思維應對能力有一個準確的估計,估計低了,設計的問題太易,學生不假思索便可作答,時間長了,會失去參與討論的興趣;估計過高,學生搜腸刮肚不得所以然,一定會影響學生閱讀討論的積極性。
3. 避免問題設計得籠統模糊。“籠統”,是說提出的問題大而化之,缺乏具體性;“模糊”,是說語言不準確,甚至模棱兩可。這樣的閱讀問題,學生摸不著要領,甚至無所適從。
4. 避免討論答問強求一律。學生在閱讀討論中,對問題的答問常常不一致,這不僅體現了學生閱讀心理和個性的不同,也是學生“知”和“思”的深度和廣度不一致。不強求一致,正是對學生閱讀個性的尊重,也是閱讀教學改革之重心之一。
5. 避免“滿堂問”。其實課堂中并不是問題提得越多效果就越好,關鍵應看問題本身的思維含量如何。理想的“閱讀問題”引領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是學生浮想聯翩、精神煥發和創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課堂閱讀問題討論中,不同的意識進行相互撞碰,從而激發創造性思維。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多重對話的核心環節就是閱讀問題的設計。在閱讀教學改革中,我們要精心設計閱讀問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奏響閱讀課堂生命交響曲。
作者簡介:
陳夢心,廣東省深圳市,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鹽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