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學新課程標準“雙基變為四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日益成為數學教育的一個熱門話題。人們對其內涵、組成、教育意義等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可是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使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更好地為數學課堂服務,仍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思考;合作;探究;經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原來“雙基”變更為“四基”,新增加了“基本思想”以及“基本活動經驗”。什么是“基本活動經驗”?為什么要提出“基本活動經驗”的課程目標呢?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地積累“基本活動經驗”?許多教師對如何讓學生盡快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關注較多,所花力氣最大,有時也能適當涉及相應的數學思想,而對極具“內隱性”的數學活動經驗的關注和積累還很薄弱,甚至根本沒有考慮。那么如何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成為當前數學教學中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
一、 注重基本操作的經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積累數學經驗
動手操作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將抽象知識變成直觀現象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以感性經驗為主,知識的獲得需要借助具體事物和表象的幫助,借助操作、體驗、促動思維,獲得的體驗才會深刻、牢固。
例如在突破《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的難點:找出長方形里面藏著的最大的正方形時,我讓每桌學生準備一個信封,一個信封里裝著一個長方形。然后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抽一抽的方法,觀察信封里長方形的變化。合作學習開始后小組長分配任務,組內的四名同學各司其職,自由操作,自主探究。開放的環節贏得了豐富的課堂回報,同學們通過操作、觀察、記錄發現,當長方形的長與寬等長時,長方形變成了正方形。再通過反復的論證發現,這個正方形就是長方形里的最大的正方形。
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些感性認識進行提煉與梳理,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了由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這個圖形變化的過程,通過操作幫助學生形成能體現實質的理性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 注重基本思維的經驗,讓學生在建立模型的過程中積累數學經驗
思維是生成數學活動經驗的“心靈之酶”,是形成數學活動經驗的內在機制。可見,積累思維活動的經驗應當是一節課的重中之重。而在積累思維活動經驗中,建立數學模型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教授《雞兔同籠》一課,我讓孩子經歷列表嘗試、不斷調整,合理推想、驗證方案,體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教學中,關注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以假設法統領其他策略,溝通不同解決問題策略之間的聯系。例如:出示問題:雞兔同籠,數一數共有8個頭,26條腿。雞、兔各有多少只?初看此題,學生可能會不知從哪兒下手。如果學生想不到采用列舉法,這時老師可以幫助孩子回憶以前的解題方法:以前我們遇到不知從哪兒下手的問題的時候,會采用試一試的方法,這道題也一樣,假設有1只雞,那么就應該有幾只兔?然后啟發孩子想到計算這時腿的條數,得出不符合題意的結果,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打開思路,接著嘗試如果有2只雞,則會有6只兔,再看這時腿的總數符不符合要求。這樣一步步找到雞和兔的只數。填完表之后,可同桌交流,使產生思維的碰撞與共鳴。這樣做的目的是調動已有經驗,運用枚舉法,完成題目要求,找到成功感覺,樹立孩子的自信。
當然,運用已有經驗即枚舉法,重溫枚舉思想解決問題,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最終的目的是在已有經驗上建構數學模型,通過強化體驗幫助孩子形成新的經驗,并通過反思和梳理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
三、 注重基本解決問題的經驗,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數學經驗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課上沒有問題,就沒有學習的目的,數學活動就失去了意義。教師有意提出恰當的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思考,使下一步的操作探究目的性更強,便于基本操作經驗的獲得。
在執教《什么是周長》的時候,為了將抽象的“周長”概念具體化,我特意配以直觀形象的動態課件,讓小螞蟻對葉片進行爬行,讓學生理解從哪一點出發就要回到那一點的周長的概念,并讓學生動手描一描。通過眼、耳、手并用理解“周長”概念并解決問題。然而教學中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生成:有的同學認為可以不用描畫一周的方法,而是直接采用線條去圍樹葉,因為他在家看到媽媽定做沙發套時測量沙發的長寬就用的這個方法。圍一圈剛好就是一周的長度,經過當堂斟酌,最后選擇又細又軟的棉線來圍一圈,再將棉線拉直量出長度。在同學互相的啟發下,對圓形鐘面的周長,他們也能想到用圍的方法,甚至想到讓圓在刻度尺上滾一圈的方法測量出來。可以看出,無意中孩子們運用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把本節課應該滲透給孩子的數學思想挖掘了出來。如果教學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孩子們不僅解決了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基本活動經驗也成功積累下來了。
總之,數學活動經驗是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特定的數學活動積累起來的。教師沒有辦法教會孩子們數學活動經驗,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通過經歷觀察、思考、猜測、推理、操作等數學活動建立自己的數學現實和數學學習的直覺,最終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提升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
陳淑花,福建省建甌市,建甌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