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 梁偉艷
【摘 要】 大數據背景下應以微信為技術支撐,建立以學校為單位的學前兒童家長學校單元,實現資源共享,推動特色教育發展。
【關鍵詞】 大數據;學前兒童;家長學校;微信;建設
一、家長學校的含義
家長學校最早起源于廣東。在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及經濟發展,整個社會人們的生活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青少年的成長環境也發生改變,為了使家庭成員及青少年適應生活環境的快速變化,產生了家長學校這種新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就家長學校的含義而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家長學校其教育對象是全體家庭成員,為促進家庭成員的素質發展,并以促進家庭和諧幸福為目的。狹義的家長學校僅指服務于學校,以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為目的,以學前兒童家長為教育指導對象,通過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達到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狹義的家長學校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希望以此為基礎,能達到廣義家長學校的內涵,最終實現促進家庭和諧幸福的目的。
二、家長學校的發展
1、家長學校的發展
就教育目的而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教育功能而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功能互補,因此學校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才能促進青少年素質的全面發展。辦好家長學校具有共同促進孩子和學校發展的功能,且辦好家長學校是促進家庭教育和家校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當前社會上的家長學校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由教育部門管理的“學校家長學校”,二是婦聯為主管理的“社區家長學校”,以第一種模式為主體。這兩種模式各具優勢,有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作用。但由于分管機構不同,出現多頭管理或分頭管理的現象。各自為政或缺乏溝通,形成合力的目標無法真正落實到位。由于對家長學校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使得家長學校的教學質量偏低。
2、家長學校的辦學模式
(1)傳統家長學校的辦學模式。在家長學校發展的過程中,其辦學模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從最開始的授課式,轉變為座談式、參與式再轉化為參與式及體驗式。授課式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家長學校”的辦學模式,即集中向家長講述有關教育學、社會學、教育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有關教育對策、措施、案例分析。座談式是通過講座、座談等形式,指導家長開展常規教育的辦學模式。它調整了家長學校的教學形式,在做好家長教育孩子的參謀工作的同時,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參與式是通過讓家長參與學校的校園文化的建設、參加學校的節日活動等的辦學模式。如家長通過參加學校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看到自己的孩子的特長,又欣賞到別的孩子的擅長,倍受鼓舞,調動其教育子女的積極性;建立家校聯系卡、建立家長檔案,規范家庭教育;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聽孩子們上課等等……讓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等方式來進行實用的、可操作性的教育知識的傳播,提高了家長的文化素養。體驗式是家長學校中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的一種類型。學校有時會組織家長孩子共同參加聯歡會、運動會;有時則專門設定一個主題,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探究;有時還會讓他們走出去,從不同的視角看世界,交流觀點。兩代人在老師的引導下,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2)網絡家長學校。運用網絡技術開辟家校聯系新渠道,是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新思路,也是學校管理改革中的一種創新。建立網上家長學校,是新時期“家長學校”的一種新模式。網上家長學校,與家長開放的交流;建立家長論壇,方便家長進行問題的探討,經驗的交流。通過互聯網實現家長與學校間的雙向交流,是除了電話、家訪和家長會以外的嶄新家校聯系方式,這種交流打破了時空限制,交流起來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架起學校、家庭之間實時、快捷、有效溝通的橋梁,形成社會、學校、家庭和諧共育的局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但由很多家長信息化技術運用能力較弱,還不能有效地發揮其網絡教學的最佳效果。
三、大數據背景下的家長學校
1、大數據背景下家長的學習特征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人們生活節奏變快,傳統媒體支撐下的網站、手機短信等單一傳播管理模式家長學校平臺,無法滿足家長的需求。人們的學習主流學習方式為移動學習和碎片化學習方式。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7年01月22日發布《中國互聯網絡第39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其中,用手機上網的人群達到95.5%,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變化與發展,改變著網民的上網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據2016版《微信影響力數據可視化年度統計》,到2016年2月我國微信用戶達到6.9億人,其中微信用戶男性為主,男女用戶比為2:1,且超過90%以上用戶人群每天必須使用微信,且使用頻繁,62.3%用戶每次打開微信必刷“朋友圈”。統計報告總指出用戶使用微信前三的功能為:朋友圈,微消息,公眾平臺;對于朋友圈的多樣性,用戶更喜歡圖片文字類內容,公眾號類用戶更喜歡看資訊圖文和短視頻。資訊、社交工作、學習的微信使用習慣已經養成。
2、大數據背景下家長學校的發展
微信的信息傳播是一種雙向過程,家長不僅是單純信息消費者,也是篩選者、信息再處理者,微信的組成要素有以下四個部分:微信公眾平臺、微信移動(網頁)客戶端、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在傳播、開發、社交、集成方面相比其他同類平臺表現突出,滿足家長學校設計與功能上的需求,微信在社交關系上可以緊密連接學校老師與班級家長朋友圈群體,信息傳達準確無誤,微信的微社區可融合 BBS 論壇的功能,滿足家長間的異步交流與學習協作。在教學內容方面,微信可以傳播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類型的信息,滿足家長對學習內容的要求。
現代社會微信漸漸融入用戶的生活與工作,滿足并掌握用戶著的使用習慣,為家長提供一站式體驗。這種體驗使用戶使用該平臺的頻率增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去習慣性獲得碎片化學習內容與推薦,這一系列傳播是自然的被動的,并非任務式的打開,家長的學習心態比較輕松、學習效果也比較好。
四、結語
微信家長學校的建設可由各地政府牽頭,聯合當地的學校,分別建立微信公眾平臺。平臺上的資源可共享,也可設置特色單元,這樣滿足不同需求的家長。微信是一種適合現代人們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通訊工具,滿足并掌握大家的使用習慣,建立在微信基礎上的家長學校建設比較符合現代家長的需求,也是我們在現代發展有效的家長學校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李季.家長學校發展:問題、對策、創新[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29-4.
[2] 李興偉.基于云平臺建好農村網上家長學校[J].新課程(小學),2014.07.167.
[3] 翁秀琴.基于網絡的家校互動平臺設計與開發[D].陜西師范大學,2008.
[4] 吳學英.網上家長學校--家校溝通的橋梁[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5.01.13.
[5] 陳燕.社交與教育功能視角下的微信傳播[J].現代教育技術,2015.07.120-126.
【作者簡介】
李 妮(1984-)女,陜西三原人,碩士研究生,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發展.
梁偉艷(1991-)女,陜西榆林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本科學生,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