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雪
摘 要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興起和發展是網絡時代的必然,它使得新聞傳播的方法、途徑、載體等也更加多樣化。時政新聞是與時事政治聯系在一起的新聞,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作用在于政治宣傳和引導輿論。新媒體形勢下,傳播渠道的多元化為時政新聞的創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文章主要分析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作用和價值,結合案例具體論述當前社會環境下時政新聞的創新方法,以期達到良好的新聞傳播效果。
關鍵詞 新媒體;時政新聞;計算機網絡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4-0082-02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新聞傳播內容、形式、速度等也發生了相應變化,而時政新聞的傳播途徑也不再局限于電視、廣播等,人們開始通過微信、微博、手機App等觀看時政新聞。時政新聞是與時事政治聯系在一起的,除了具備一般新聞的特點之外,應立場鮮明,內容真實,反應迅速及時,語言簡潔準確,必須結合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進行不斷創新和發展,凸顯自身的作用和價值,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 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作用和價值
新媒體時代,新聞的內容和形式五花八門,時政新聞報道的多是地方上的人和事,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貼近性,深得受眾認可和關注。眾所周知,時政新聞的作用和價值在于引導整個新聞傳播過程,確保其宣揚的內容和價值觀等與社會發展要求相吻合,從而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媒體環境等。新媒體時代,各種各樣的網絡技術和媒體終端層出不窮,信息也呈現爆炸傳播,而時政新聞恰恰能夠通過其引導作用的發揮,確保整體輿論走向。現如今,單一的紙媒和廣播電視媒介等已無法滿足時政新聞傳播要求,其對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的依賴度也非常大,以這些新媒體為載體,時政新聞的傳播速度、質量、效率及擴散效果等都得到了保障,甚至擁有固定的受眾粉絲群。例如,筆者所在的富順縣廣播電視臺相繼推出了“最富順”微信公眾號和“富順眼”手機App,這些新媒介的推出,使以往形式單一、內容空洞、語言生硬的時政新聞報道模式再也引不起大眾的注意,時政新聞必須通過創新來適應新媒體時代多元化傳播途徑的
需要。
2 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創新方法
1)創新時政新聞報道理念。社會熱點和政治動態為時政新聞主要內容來源,其輿論導向作用的發揮需依靠政府的推動和配合。新媒體環境下,政府革新了時政新聞報道方法和思路等,對時政新聞報道理念創新予以支持,最大程度彰顯時政新聞的作用和價值。新媒體環境下,想要擴大時政新聞的影響力,推進其發展,理念創新不應忽略。結合新媒體特點,創新時政新聞的編排理念和方法,將其社會效應發揮到最大[2]。
以“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為例,其從以往的時政新聞報道模式中跳脫出來,除了定時更新時政熱點之外,也會根據時間節點,增加與世界杯、高考等相關的推送,微信公眾號上還設置了新青年、微悅讀、新華答題等板塊,與以往紙媒純時政類新聞相比,在內容及形式的選擇上都更加多樣化,符合受眾的碎片化閱讀需求。
2)創新時政新聞報道手段。新媒體環境改變了新聞的傳播報道方式,在時政新聞的傳播過程中,有了各類移動終端的參與,其對新聞傳播的影響不容忽略。時政新聞作為權威性新聞類別,其擔負著社會穩定的責任。但傳統時政新聞的傳播方式和報道手段很單一,無論是新聞的報道模式,還是內容,都缺乏靈活性,無法凸顯時政新聞的價值和作用。以新媒體為載體,對時政新聞的報道手段進行創新,使其報道方式更加多樣化,報道過程也更加立體,賦予受眾以直觀全面的新聞感受,將時政新聞的效用發揮到最大。早些年,時政新聞多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發布,受眾獲得時政新聞的途徑非常有限,新媒體時代,人們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上等隨時隨地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市政新聞,時政新聞報道手段的創新恰恰滿足了不同受眾群體的訴求。
3)創新時政新聞報道風格模式。時政新聞不同于其他類別的新聞,其常常受到內容的局限,無論是風格,還是模式都比較嚴謹,這使其輿論引導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約。新媒體環境下,為彰顯時政新聞價值及作用,風格模式創新必不可少。優選新穎、豐富的內容為受眾服務,在內容選擇上考量受眾的需求,通過風格創新,帶給受眾不一樣的時政新聞體驗,確保其傳播效果及社會價值的發揮。
比如,起初很多年輕人都不關注時政新聞,自從微博、微信、手機App興起之后,“人民日報”“澎湃新聞”等大V通過短視頻、圖文、漫畫、動圖等形式,報道傳播時政新聞,手法新穎,風格活潑,深受受眾喜愛。以公眾號“識政”為例,一篇名為《一圖讀懂:這一年北京減量發展里的“加減法”》,新聞題目活潑,報道形式為圖、文、表相結合,主題、內容清晰,使受眾一目了然,也增強了新聞閱讀過程中的趣味性[3]。
4)創新時政新聞報道內容。時政新聞報道要求新聞工作者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極高的政治意識、覺悟等。時政新聞報道過程中,既要對國家的政策方針進行傳播,也要注重受眾社會意識的培養和增強,通過正向的輿論引導,為相關政策及制度的實施奠定良好基礎。時政報道必須確保新聞內涵,依托豐富的報道方式及內容,確保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增強受眾對時政新聞的認知。時政新聞報道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民生新聞,新聞工作者要依托微信、微博等,了解民心民意,將時政與民生相結合,通過多樣的內容和畫面,引發受眾的共鳴。時政新聞報道內容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可讀性、趣味性、簡潔性等方面。
5)加快時政新聞報道速度。以往時政新聞報道思路及內容很難滿足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以報紙和廣播電視為媒介的新聞傳播速度相對比較慢。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傳播速度加快,哪怕是記者在新聞現場拍攝的一個小視頻也會在短短數秒內達到爆炸式的轉發、傳播效果。時效性是時政新聞傳播及發展的關鍵。傳統時政新聞觀點有時候會比較片面,新聞工作者很難從其他渠道了解受眾看法,傾聽權威聲音,新媒體環境下,更多主體參與到時政新聞傳播中,進行發聲。這一過程中,應保證時政新聞緊跟政治動態[4]。
6)時政新聞應與新媒體熱點融合。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傳播速度非常之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報紙與微信相融合的全媒體時代已然到來。時政新聞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傳播要求,遵循先網絡傳播,后報紙傳播的方式,以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使時政新聞在內容和形式上形成互補,從而提高時政新聞的傳播速度、效率,并實現傳播范圍的擴展。將新媒體應用到市政新聞報道中,要做到第一時間采訪,第一時間出稿,加快稿件的審核及信息發布速度。同時,也要對傳統時政新聞稿件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創新,以清新活潑的詞匯、時尚新穎的動圖、微視頻等對市政新聞進行報道。目前,很多時政新聞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都會將一些漫畫、音頻等插入時政新聞中,不僅形式活潑,而且也使傳播主題和內容等更加清晰,便于受眾對新聞事實進行準確解讀,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它的可讀性。
7)時政新聞報道應緊跟新媒體時代潮流。近年,時政新聞寫作過程中,文風發生了明顯變化,弱化了官本位思想,報道的視角也更多、更廣,更全,不再將關注點聚焦在領導,而是與人民群眾相關的事情。新媒體環境下,應從單一的新聞視角中跳出來,以立體的方式進行時政新聞報道,依托文字、圖片、視頻等,對新聞報道內容進行全面呈現,站在受眾的角度,聆聽受眾的聲音,并對時政新聞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等進行創新,使時政新聞報道形式和內容更加柔軟,提高受眾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從而達到良好的新聞傳播效果[5]。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的發展賦予了時政新聞以嶄新的機遇,不僅加快了時政新聞的傳播速度,而且傳播內容和形式等也更加靈活、多樣。時政新聞發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從報道理念、報道手段、風格模式、報道內容、速度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增強傳播效果的同時,帶給受眾以獨特的新聞體驗。新聞工作者要立足創新,發揮時政新聞的作用和價值,從而推進社會的快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秦浩華.淺談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時政新聞創新點[J].視聽,2016(4):91-92.
[2]余彬彬.淺談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時政新聞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7(23):20-21.
[3]陳斌.淺談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提高時政新聞的影響力[J].建筑建材裝飾,2017(14):12-14.
[4]王惠.淺談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編輯的創新[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7(21):66.
[5]吳勝濤,陳喜妹.新媒體環境下時政新聞的“精、細、新、美”[J].聲屏世界,2015(7):59.